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8日 23.5°C-26.0°C
澳元 : 人民币=4.7
凯恩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高考改革:取消“一考定终身”,却让学生更疲惫(组图)

2018-09-07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原文链接 评论13条

是否给学生太多的选择权了?

是否因为不再一考定终身,

而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

高考改革:取消“一考定终身”,却让学生更疲惫(组图) - 1

2017年6月1日下午,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华侨中学高三、高二年级的师生和学生家长2000多人进行高考前的集体“喊楼”释压活动。图/视觉中国

高考改革第二轮:

左右为难的选择权

8月23日,北京市教委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

方案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学生可在六门科目中,自选三门,进行等级性考试,计入高考成绩。

从物化生和政史地的文理分科,到六门中自选三门,文理科的平衡发展是大势所趋。而更重要的是,高中生被赋予了选择权。理想状态下,16岁的高中生可以自主选择喜爱或擅长的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向家长和学校了解与这些科目相关的职业,并最终自主选择报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

从2014年上海、浙江启动高考改革第一批试点之后,给予高中生多大的选择权,始终是改革的一个难题。高考指挥棒思维仍占主导优势,一些高中因各种主客观因素无法将选择权完全交给学生和家长,部分学生和家长也因唯分数论的惯性思维,感受到了加倍的压力,身心俱疲。

该给学生多大的自由选择权,政策应该如何为这份自由兜底?目前,这些问题都尚在探索,没有定论。

高考改革:取消“一考定终身”,却让学生更疲惫(组图) - 2

第二批改革试点

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从2017年9月1日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即“6选3”的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和13门科目的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共13门。合格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要求为依据。

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要求为依据。考生可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参加3门科目考试。

除了体育与健康、艺术之外,其余11门科目合格性考试每学年组织2次,分别安排在每学期末。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首次参加合格性考试时间为高一第二学期末。学生在完成每门科目必修课程后即可参加合格性考试,做到随教、随考、随清。

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达到合格水平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和高中同等学历认定的主要依据。当次考试不合格,可参加以后学期同科目合格性考试,全市不单独组织补考。

等级性考试每学年组织1次,安排在每年的6月。考试对象仅限当年参加本市统一高考的考生。2020年6月,也就是2017级学生参加高考之时,北京市将进行首次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届时,本科招生录取总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选考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

数学和外语考试都与过去有了区别。数学卷不再分文理,而是所有学生同卷。从2018年起,英语听力分值保持30分不变,与统考笔试分离,实行机考,一年两次考试,安排在前一年12月和当年3月进行,取听力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从2021年起,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总成绩分值不变。

另外,2020年起,学生拿到的6选3的等级考成绩分不再是卷面分,而是等级赋分,即所有考生成绩进行高低排行后,划分不同等级,赋予不同的等级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等级性考试成绩由高到低分为A、B、C、D、E共5等。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每科成绩由5等细化为21级。其中,A1为满分100分,E赋分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根据官方发布的具体计分方式,假如某一位考生选择物理、历史和地理三门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其卷面成绩分别在选考该科目的考生中排到前20%、5%和13%,对应的等级分别为B1、A3和A5,根据等级折算规则,计入本科高校录取总成绩的分值分别为85分、94分和88分。如果该考生当年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考成绩分为90分、105分、120分,那么他当年的高考成绩为90+105+120+85+94+88= 582分。

与北京同样成为新高考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的天津、山东和海南,也都出台改革方案。

四省市改革的大方向一致,也反映了此轮高考改革的重点。包括不再分文理科,学生可自由选择文理六门中的任意三门参加考试;不再以实考分计入高考成绩,而是采取赋分制;英语听力有两次考试机会,口语将会进入高考。

四省市最为显著的不同,是英语考试、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的次数及时间安排。

为了逆转“一考定终身”,四省市都在外语考试上实行了一年两考。只是,天津和海南为外语科目考试实行一年两考,而北京、山东仅对外语听力考试实行一年两考,笔试部分仍在高考时间进行,仅有一次机会。

就合格性考试而言,天津和海南都将每年的考试组织次数规定为一学年一次,在第二学期期末进行,海南进一步规定了具体的考试时间,为每年的7月7日至7月8日。北京和山东则规定为每学年两次,每学期期末都组织一次。

而对于参加合格性考试的次数,天津明确规定:“每门科目的合格性考试,学生一般只能报考一次。对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再提供一次考试机会,与该科目下一次合格性考试同时进行。”北京、海南未明确指出,但均在规定中有类似的语言表达。比如,北京提出:“当次考试不合格,可参加以后学期同科目合格性考试。” 

山东则与这三省市都不同,山东省明确规定,每个普通高中学生在校期间有多次考试机会。

可以看出,无论是合格性考试组织的次数,还是允许学生参加考试的机会,山东都是最多的。不过,天津也在方案中指出,将“逐步探索学业水平考试向不同年级学生开放、提供两次及以上考试机会以及为学生更换选考科目的办法”。

另外,四省市也都对学生被允许首次参加合格性考试的时间做出了规定,均是高一下学期期末。

海南和天津均要求,高一下学期参加的考试科目不得超过三门,高二下学期可参加其他科目的合格性考试。山东的要求更为具体,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可在高一下学期参加,思想政治的考试时间不得早于高二上学期。北京在新高考方案中则未提出相关要求。

而对于计入高考总分的“6选3”等级性考试,四省市的规定基本一致,即都在高三第二学期末进行,高中三年中,考生仅有一次考试机会。对于这四个试点省市来说,首批参加新高考的2017级考生,均将在2020年进行等级性考试。北京、山东、海南安排在6月,天津安排在5月下旬。

先行试点的校方忧虑

第二批改革试点的四省市,改革内容里的几个较为显著的不同点,事实上也是第一批改革试点的经验或者问题之所在。

2014年,上海、浙江成为这一轮高考改革的试点。与第二轮试点类似,上海、浙江都推行了语数外实考分和三门自选科目赋分制的高考总分计分模式。上海也是“6选3”,浙江则推行了“7选3”,多出的一门课是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

六门课选三门进行高考,有20种排列组合方式,而如果从七门课中选三门,则有35种排列组合方式。浙江的试点模式,仅从课表安排、师资调配、教室使用上,就比上海要更突显当下的矛盾。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除语数外之外,学生自选三门课程参加高考,学校必须提供走班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过去的行政班,通常是学生不动,老师动,走班制则鼓励老师不动,学生动,与大学的上课模式类似。但事实上,能做到百分之百走班的中学,并不多见。

《中国新闻周刊》曾在2017年采访杭州第二中学原校长叶翠微,杭州二中作为浙江省综合实力排在前几名的重点中学,在走班教学模式上,存在教室场地不够用的问题。

叶翠微介绍,学校将能用的空教室都用了,甚至包括图书馆、实验室、会议室,以满足排班需要。据他估计,实行新高考之后,学校的场地设施需要整体增加20%至30%,杭州二中已提出了校园扩建的申请,但最快到2019年才能有新的教室投入使用。

除此之外,师资也是一个限制因素。杭州二中为高中每个年级配备了大约60名教师,而在普通中学,高中每年级只有二三十名教师。浙师大附中校长何通海曾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介绍,在大量乡镇学校和农村高中,一个年级仅有200名学生,师资也仅够保障4至5个教学班。

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班+走班模式和套餐模式成为了多数学校的选择。

浙江省一所在高考改革前一本率排名省内前十的高中,就采用了行政班+走班模式。比如,将在七门课中同样选择了化学和历史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班,语数外以及化学历史课都在班内进行,第三门选课彼此不同,通过走班进行。不过,该校领导层一名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种方式最终大概满足了30种选课模式,并未达到35种。

即便是采用行政班+走班模式,教师力量的不匹配问题也已十分凸显。上述人士介绍,选考和学考科目,在高一到高二的暑假确定。该校今年升入高二的学生共有800余名,选考人数最多的科目是物理,有400多人,地理和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紧随其后,也有400多人选择。

过去,该校以理科见长。在高考改革前,每个年级共有13个理科班和3个文科班,文理科教师力量的配比也可见一斑。高考改革后,选择理科科目的人数急速下降,比原先少了200多人,选择文科科目的学生则比原先多了一倍。最显而易见的师资问题是,地理老师不够,物理老师则有多余。该校将一部分物理老师调整去教授急缺师资的技术课,地理老师的缺口无法立刻补上,只能给原有地理老师安排更多的课时。

上述人士介绍,目前,学校尚有一部分空余编制,今年招聘了十几名新教师。但随着编制逐渐达到上限,市编办审批新的编制又比较困难,师资问题恐怕难以彻底解决。

而比师资力量更引发该校校方关注的,是学校的理科优势逐渐消失的问题。过去,该校80%左右的学生选择理科班,依靠学校多年积累的理科教学优势,高考一本率在90%左右。眼下,学生对文理科的选择逐渐平衡,理科优势难再发挥。“我们觉得,以前跟我们学校还有一些差距的高中,这一两年高考成绩跟我们也差不了太多了。”

以上原因,使得一些高中,选择了选考科目的套餐模式。浙江省嘉善县一所高中,就由学校规划了18种选课模式,由学生选择。据了解,也有一些学校为了保住原有的教学优势,按照优势学科的搭配进行套餐规划。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袁振国领衔了“新高考改革研究课题组”,成员们与浙沪地区的学生、教师、校长、教育专家,以及高校、教育部门负责人等进行了沟通交流。

课题组也同样发现了当前师资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他们认为,学校教师的编制标准是1993年制定的,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对教师的需求。当前,地理、生物教师缺口很大,而物理和化学教师富余。调研显示,新高考改革对教师尤其是地理和生物教师的需求旺盛,需要增加20%左右。另外,教室也应改扩建30%左右,学校办学经费需增加20%〜30%。

该给学生多大的自由选择权?

如果说,学校因师资力量等客观因素以及担忧学校高考成绩下降等主观因素,使得高考改革的推进出现一定的困难,那么,在改革的最末端,学生和家长的焦虑与迷茫,直击改革的最核心要义:是否给学生太多的选择权了?是否因为不再一考定终身,而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

今年刚参加高考的浙江省一位应届毕业生对《中国新闻周刊》直言,高一暑假那一年,他选择了化学、历史和政治三门课作为选考科目。历史是他喜爱且擅长的科目,政治是没那么喜欢但擅长的科目,化学是不喜欢也不擅长的科目。而选择化学,是因为高考填报志愿时,不少专业要求选考科目中必须有物理或者化学,因此,他选择了相对来说稍微简单一些的化学。在最后的高考成绩中,化学成了拖他后腿的学科,他最终也没有去要求选考物理或者化学的专业,而是被对专业并无要求的中文系录取。“现在看,我很后悔选择了化学,当时应该选择三门全文科科目选考的。”

在省内的一批重点中学,通过选择物理、化学等学科,拓宽自己志愿填报专业的可能性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根据已经公布的2019年拟在浙江招生的高校的各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范围,可报专业最多的选考科目是物理,能填报93.5%的专业,第二位的是化学,可以填报85.5%的专业。

但与这一选择相反的吊诡现象是,有不少普通中学考生,都放弃将物理作为选考科目。

一个可以佐证的数据是,2017年浙江全省29.13万高考考生,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仅占27%,上海的考生中,选考物理的比例也仅占30%。

原因与选考科目的赋分制有关。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温岭中学校长陈才锜曾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一共21个得分档,1%的人得最高分,按成绩算,应该主要集中在重点中学。中间档的人最多,主要集中在普通中学,现在普通中学不报了,重点中学的学生有一部分就可能降为中间档。许多学生是喜欢物理的,可发现后面没人了,也不敢报了。”

“物理学科本身偏难,选考物理的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因此导致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成为分母。”杭州市一所普通高中副校长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这所学校在此轮高考改革前,全校有2/3的学生必修物理。高考改革后,选考物理的人数降到了不足50%。该校原本排名靠前的学生,在第一次物理选考后的赋分仅为80多分,全校物理平均赋分仅为70分。而选考了技术或文科类学科的学生,最后的赋分成绩都超过了以往考试的平均成绩。在此影响下,该校2017年9月进入高三的学生,报考物理的人数下降到了33%,新高二学生报考物理的人数更是减少到仅有60人,仅占年级总人数的10%。

浙江省对此做出了一个挽救政策。2017年11月,浙江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今后将建立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其中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数量为6.5万。即一旦物理科目某次考试赋分人数少于保障数量,就启动保障机制,以6.5万为基数,从高到低按规定比例等级赋分。

比如,有6.5万考生选考物理,卷面成绩排前1%的考生,赋分为100分,即有650名考生满分;如果只有5万名考生选考物理,按照新办法,仍然有650名考生满分。

《意见》表示,建立选考科目保障机制,是为了应对在某些科目选考人数出现下降趋势时,确保学生专业学习基础要求和国家人才培养需要相适应,也为考生真正按个人意愿自主选考提供基本保障。而率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则是针对当前学生选考科目实际,引导学生选考物理,确保国家人才培养最基本需求。因为物理是理学、工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学科,事关国家科技发展核心竞争力。当其他科目如出现类似情况,参照建立相关保障机制。

以6.5万作为物理科目保障数量,是按高校授理学、工学学位专业近五年在浙江省高考录取考生的平均人数确定的。“这是满足省内外高校在我省选拔培养理工科类专业人才最基本的生源所需。”

目前,尚无数据验证该政策的出台是否切实引导了一批学生愿意选考物理。

因为赋分制,对不少家长、学生来说,如何选择选考科目需要“田忌赛马”的策略。而对浙江试点来说,取消了“一考定终身”,给予考生两次参考的自由,却部分转化成了马拉松式的疲惫。

与上海规定的高中生只能参加一次各科目的学考和选考不同,浙江省允许高中生参加两次学考、两次选考、两次英语考试。

浙江上述2018级应届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所在的高中采取的方式是,高二的两个学期学考,高三的两个学期选考。学校要求,高二第一学期允许进行地理、物理、技术、历史、化学的学考,第二学期可参加政治、生物的学考。“因为政治、生物的课程比较多,高一学不完,高二上学期还必须安排课时。”

因浙江的学考、选考区别,在教材上体现为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的区别,这位应届生介绍,为了赶学考的进度,学校将地理、物理、技术、历史和化学的必修课课程全部压缩在高一学年完成。高二开学后,他一边要学习政治、生物的必修课程,一边要学习自己所选的历史、政治和化学的选考内容,一边还要复习准备地理、物理、技术的学考。“进入高一,我就觉得开始了高考冲刺。”

这位2018级应届生所在的学校要求学考尽量只考一次,成绩理想的话,这门课就可以抛之脑后,准备另外科目的学考和选考。但因浙江省允许学生进行两次学考,仍有不少学生选择自我加压,再刷一次成绩。

而进入高三后,多数学生都会选择两次选考都参加,若再加上最后的高考,从高二起就经历了五次大考。为了应对高二就开始的学考,上述应届毕业生从高一起就在校外上补习班,从未间断,直到高三毕业。“复习冲刺的时间长达两年,到高考前,我整个人都很疲惫。” 

前述浙江省一所在高考改革前一本率排名省内前十的学校方高中领导层不具名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学生的课业负担,确实加重了。”

浙江省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对此做出了自我修正,于2017年出台新规,学考科目,每科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不合格方可继续报考,必须于高二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学考。而选考科目,仍有两次机会,高三才可参加考试。

这个修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二批试点四省市对学考、选考的次数安排。只有山东明确规定,学考(合格性考试)可参加多次。天津则提出,学考只能参加一次。至于选考(等级性考试),四省市均未像浙江那样废除“一考定终身”,只给予考生一次考试机会。

两批试点在此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以及第一批试点省市对物理学科先行建立选考科目保障机制,都直切此次改革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即该给学生多大的自由选择权,以及政策应该如何为这份自由兜底。目前,这些问题都尚在探索,没有定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3)
单骑千里
单骑千里 2018-09-07 回复
制订政策的人都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
h呵呵
h呵呵 2018-09-07 回复
农村人终于可以学农了,对的起自己的地
凹凸曼沒電了_
凹凸曼沒電了_ 2018-09-07 回复
改来改去最后会发现面目全非,不如简单来的好
刘杨圈圈
刘杨圈圈 2018-09-07 回复
“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学生的课业负担,确实加重了。”赞同此观点!一改牵全局,奈何总有被牺牲。教育非机构,改革的步子能否稳一些?!
Yummy1000
Yummy1000 2018-09-07 回复
现在是中考定终身了,不到50%上高中,还不让补考。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