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共享妻子,泰国推出人妻租赁,中国还会远吗?(组图)
中国的许多共享经济一直走在人类世界的前列,唯独“人口共享”被泰国和日本甩在身后。
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泰国的性服务行业很发达,所以泰国的“人口共享”主要体现在“人妻租赁”上。
人口买卖是违法的,主要面向外国游客的“人妻租赁”却是被泰国政府默许的。这和普通的性交易不一样,出租自己的女人们还兼着导游的职责。
据说,有些泰国女人的租期是一辈子,跟着租客离开贫穷的家乡。有些女人则不小心怀了孕、生下游客的孩子,而大部分游客是有家室的男人,提起裤子就走。
至于前面提到的另一个国家日本,其“人口共享”没有性服务,而是提供情感上的依托——“共享家人”。
不久前,日本Family Romance(浪漫家庭)公司推出了“共享家人”服务,据报道有2200名登记在册的工作人员。
在Family Romance租一对母女扮演家人,一起吃饭聊天的费用大约在4万日元,就是2600元人民币左右。
租期最长可达三年,服务期间,租赁者可以和女性拥抱、握手。
从岛国小电影、充气娃娃到仿生机器人,我们总爱揶揄日本人研究、制作的吊诡之物。
究其原因:这体现了日本人的生存现状,有越来越多孤独的人,这些人都需要陪伴。
我不得不开始担忧起来:日本人的“共享家庭”,也许正在成为中国社会肉眼可见的未来。
即使是最坚定的不婚主义者,也无法否定:一个和睦家庭带来的支持、温暖,有极其强大的力量。
我们年轻人可能不讨厌家庭,但肯定很抗拒传统家庭对个体的禁锢、对个人边界的侵犯。
每个年轻人,身边都有几个不知分寸的亲人。
比如这样的:当着你的面斥责女孩读书没用。
或者这样的:从来不会站到你的角度看事情。
或者这样的:每天都希望你赶紧嫁出去。
那么小的两个例证,就已经让你感受到了“被家庭支配的恐惧”。
我们当然渴望家庭、渴望陪伴,但更渴望的是家人带来的分寸感和舒适感。
相比于组建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很多年轻人更愿意信任朋友,甚至不算熟络的网友。
由于中国年轻人的原生家庭大多算不上幸福,所以年轻人常常恐婚,源自对“接纳另一个家庭”这件事的恐惧。
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强迫自己接纳一个可能有着各种性格缺陷和难以调和矛盾的家庭,不但会毁了婚姻,还会毁了爱情。
你可以选择三观一致、性爱好相同的伴侣,或者结交有同等审美的朋友,但你永远无法做到:我要得到一个温柔可靠的爸爸。
哪怕那个男人,家暴、赌博、重男轻女,你也不得不管他叫爸爸,等他打不动家里女人的时候,你还要花钱给他养老。
“共享家人”就不一样了。年轻人从中获得选择、定制亲人的权利。我们可以去选择,慈祥的爸爸、温柔的妈妈、贤惠的妻子、漂亮的女儿……
无助的时候,得到一些从没有过的安慰;没有食欲的时候,可以先放下碗筷和对面的女人聊聊天;而他们即将离开时,可以续费,继续这段关系。
而最重要的,由于双方没有血缘关系、没有感情,对方没有权利对你进行道德绑架。
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柯南(Conan)专门跑到东京体验“共享家人”服务:他定制了“愿意听自己笑话的妻子女儿”“会为了自己错误道歉的父亲”。
不管这是不是预先安排好的剧本,都足以折射出当下社会人们的精神困境:法律和血缘层面上的亲人,往往不能给你提供理解和支持,更多的时候反而成为了心理障碍的诱因。
日本的“共享家庭”,之所以能引人青睐,根本原因就是不但能享受到家人带来的温暖,还不用牺牲尊严、爱好、三观,和难得的独立空间。
毕竟你花钱租家人,是为了和和气气吃饭,分享自己的些许小成就,倾诉生活中的难处,而不是听他们数落你的。
在孤独寂寞的夜晚,花2600元钱租一些家人陪我吃饭、聊心事,然后交钱,送人关门,相忘于江湖。
据说这家公司除了提供“共享家人”,还有给朋友圈点赞评论的服务。
那些你屏蔽了亲人的朋友圈,也会对“共享家人”开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共享家人”的确可能比亲人更亲密一些。
返回原生家庭可能遇到很多问题,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是极其可怖的事儿,左右为难。
或许,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亲情和爱情一样,并非必需品,而是奢侈品啊。
据报道,中国2018年的结婚率又创新低,只有7.2%。而另一方面,人口正在逐渐老龄化。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养老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更加完善的日本,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老人默默死在自己的房子里,隔了几个月才被邻居发觉。
现代社会里,五六十岁的人过独居生活的原因有很多:少年穷苦,青年丁克,中年失独,老年丧偶……有很多时代浪潮的影响,但也有意外导致。
在这些老人的心里,相比孤独地死去,他们更害怕孤独地活着。
去年上半年的城市调查显示:我国大陆地区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有近50%为空巢老人,其中近25%老人有孤独感,50%以上的老人有过自杀的念头甚至已经实施过自杀行为。
这些老人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来来回回走着,把一盆花浇三遍水。
或者坐在沙发上发呆几个小时,因为房间过于安静而怀疑自己聋了。
看电影跟不上字幕、看不清手机屏幕,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被信息时代离弃。
我妈妈和大多数独居老人一样,退休后最先丧失的是:好好做顿饭的理由。
以往,她花两个小时做一锅糖醋排骨,吃两块就饱了。相比之下,现在她更愿意用两片吐司配一块腐乳,对付一下,碗都不用洗。
“一人食”,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听起来很文艺,可对那些操劳了几十年的中老年人来说,落到独居生活中,简单省事远远比年轻人的形式感更重要。
退休一周后,妈妈发了一条朋友圈:“当你的生活中没有可以分享美好的人,一切都可以将就。”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老年人孤独的本质,并非没人陪伴,而是无人分享自己的悲欢。
前苏联的诗人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曾说过:“人不是活一辈子,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正是这些瞬间让我们流水账一般无聊的人生有了些许意义。
而“分享这些瞬间的冲动”,也是所有社交行为最根本的动因。
节假日通常是老年人说话最多的时候,“第八百次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是每个年轻人的噩梦。可能他们想把未来一年的话说完,因为不知道下次见面会是什么时候,或许是在自己的葬礼。似乎都有随时离开的觉悟呢。
我有时甚至会疑惑,为何这些老人从来不记得自己到底吃没吃午饭,却记得四十年前在军队被班长表扬的所有微小细节。并且,他们会乐此不疲地重复讲给满堂儿孙,口齿清晰得不像刚刚中风的样子。
被遗忘的人,其生命就没有了意义。
年纪越大的人,当然越发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们很无奈,正逐渐被排除在社交体系之外,走在被遗忘的路上。
或许除去可以付费提要求的“共享家人”,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去听那些陈芝麻烂谷子了。
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最庞大的社会性群居生物,人类能给予单身独居人士的公共资源却不算多。中国现代社会中的“孤独经济”,便利店、迷你ktv、一人食餐厅,大多是紧紧抓着年轻人。
转身来到宠物行业,尽管老年人的消费占比无法与80后、90后占比相提并论,但这个行业仍然将老年人当作很重要的客户群体。
很早以前,宠物就扮演起了老年人的“家人”这一角色。嘴上嫌猫狗麻烦的爸妈,最终都成了世界上最虔诚的铲屎官。
甚至,他们可能随时把你嫌土气的手工毛衣拆了给大金毛做坎肩,以便每天傍晚带着它出去展示自己的品味。
80后、90后甚至00后,都曾有父母在家庭中失位的经历,过着留守生活。这些年,年轻一代走向城市,父母难得见上他们一面,双方对调了位置。
父母开始养宠物代替孩子。城市里的80后、90后也养宠物,甚至在宠物行业的消费占比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几。我们精心照顾一只难以捉摸的猫或者一只喜欢拆家的狗,以此缓解孤独。
以往,我们一个租女友回家过年去欺骗家人。
以后,我们可能要租一个家庭来骗自己:
我很好,父母双全,还有伴侣。
很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