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医院刷爆朋友圈,背后藏着许多你不知道的秘密!(组图)
今天,武汉雷神山医院已经开展验收,并逐步移交。
再往前推3天,火神山医院也完成了交付手续,已经开始接收肺炎患者。
两大“神山”,为当下武汉吃紧的疫情防控工作,疏解了不少压力。
而这两座容纳2500个床位的救命医院,从开工到完工,分别只用了10天和12天。
美国著名主持人特雷弗·诺亚在《每日秀》上感慨: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这么神速。
一边吐槽:10天时间,美国连有线电视都安装不好。
10天,火神山医院发生了什么?
1000张床位,7500多位建设者,33900平方米。
近千台大型机械设备和车辆,24小时不间断作业。
空军出动8架大型运输机,共送来58吨物资支援。
10天,火神山医院经历了什么?
1月24日,除夕
上百台挖机抵达现场,开始平整土地。
1月25日,大年初一
火神山医院正式开工。
1月26日,大年初二
展开防渗层施工,开挖地下管网沟槽,集装箱板房材料陆续进场。
1月27日,大年初三
场地整平、碎石黄沙回填全部完成,首批箱式集装箱板房吊装搭建。
1月28日,大年初四
1栋双层病房区钢结构初显眉目。
1月29日,大年初五
现场场地平整和回填,全部完成。320多个箱式板房骨架安装完成。
场外还完成了400多个板房的拼装。
1月30日,大年初六
HDPE膜铺设全面完成,同步进行污水处理间设备吊装。
1月31日,大年初七
9成集装箱的拼装均已完成,活动板房骨架安装3000平方米。
医护人员生活区完成75%,医院全面通电。
2月1日,大年初八
全面展开医疗配套设备安装。
2月2日,大年初九
火神山医院工程完工。
短短十天,武汉崛起两座“大山”,撑起疫情战场上最扎实的两道屏障。
这确实是奇迹。
更牛的是,火神山医院不仅建设速度快,质量和配置也是顶配。
医院开设了重症监护病区、重症病区、普通病区,还设有感染控制、检验、特诊、放射诊断等辅助科室。
每一间病房除了有电视机、热水器、空调、独立卫生间,还有专门的窗口传送饭食,以减少病毒感染。
还有看不见的配置——4G、5G无线网,也在3天内覆盖了方圆500米。
我们的火神山医院,不仅盖起来快,就连网速也不得输。
就是这么一座医院,10天内拔地而起,引起世界级的“云监工”热潮。
海内外网友24小时接力观看建设直播进展,不到三天,全球访问量超2亿人次。
日本网友惊叹:这样的事情,我们绝对做不到。
英国网友回应:只有中国能在7天建成容纳1000床位的医院。
在英国,光决定建不建,就得7年。
加拿大网友对比:同样的操作,多伦多得花4年多。
最盛大的赞美是这位:上帝在7天内创造了宇宙,我看上帝就是中国人。
这些“彩虹屁”或许有夸大的成分,但中国在疫情笼罩下的艰苦奋斗,全世界有目共睹,也深深动容。
“基建狂魔”,真不是吹的。
太平祥和也好,危急困苦也罢,中国人的信念和他们的形象一样,质朴而厚实。
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不抱怨,不怯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一个字,干就完了。
火神山和雷神山当然是奇迹,但我又不想说它们是奇迹。
奇迹这个词总带有好运的成分,有一种侥幸和轻松。
而两座“神山”背后,看不见的是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拼了命地跟死神抢时间。
这世上哪有什么奇迹?
不过是这些“老实人”付出了数百倍的血汗,才有了我们眼前的壮举。
是木匠、泥瓦工、特种车司机...河南、山西、湖南...各行各地的工人主动请战。
是一天连续工作18小时,累到席地而睡,天为盖地为庐。
是用电气胶带缠紧开了大口的鞋子,以心酸的智慧保暖。
是干起活就停不下来,主动要求晚会儿吃夜宵。
是终于发了工资,却一心要把辛苦钱送给受苦的武汉。
那个女包工头胡晓红,大年三十放下筷子,带着自己的工人赶往火神山工地。
那个食堂师傅,每天要装几千份饭,每一次掂勺都要拼手速,才能保证大伙的饭菜不会凉。
那个在火神山医院里抢救病人的女医生,因为穿戴防护服太久时间,竟然中暑晕倒。
火神山医院的每分每秒,都在紧锣密鼓地运行着。
直到交付那天,在这片土地上洒过汗与泪的人,又接着赶到雷神山医院,开启另一波热火朝天。
谁是英雄?
钟南山院士是,李兰娟院士是,一线医护人员是,建筑工人是,每个为打败肺炎而卖力的人,都是。
正是每个人贡献的一点温热的血液,才鼓动起武汉的脉搏,支撑起武汉的生命力。
火神山医院里有两位熟面孔。
一个是68岁的张雁灵,一个是年近八旬的黄锡璆。
两人曾在非典时期参与小汤山医院建设。
张雁灵当年担任小汤山医院院长,医院收治了全国1/7的非典病人,却实现了1383名医护人员零感染。
黄锡璆是小汤山医院总建筑师,带领工人创造了七天七夜建成医院的神话。
17年后,他们又投身到“武汉版小汤山”事业中。
黄锡璆在请战书里写道:“与其他年轻同事相比,家中牵挂少。”
然后在大年三十那天拿着当年的设计图纸,5小时赶出了方案,24小时做出了设计图。
武汉封城已是第15天,疫情却还没有迎来拐点。
粪口传播需警惕;
可能存在母婴垂直传播;
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门把手测出病毒核酸...
网络上每天都能看到新的、散发危险气息的讯息。
说实话,没有人不害怕。
但是这群人,他们顾不上害怕。
金银潭医院一个护士自述:“我们的工作节奏很快,只要进入那个氛围,就有接连不断的事情要做,根本没空害怕。”
上海一位呼吸科医生点了外卖,贴心备注:“如果快递师傅介意医院环境,我可以下来拿,不用送上楼。”
半小时后,快递小哥把饭菜送到了科室门口,店家还免费送了俩菜,附赠一纸新年祝福。
医护人员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别人的一线生机,我们有什么理由排斥、嫌恶他们?
我们不能治病救人,但能做到不添乱、不传谣,给这些战斗人员最起码的理解、支持与善意。
一个8岁小男孩的父母都去了一线支援,他孤身留在家里。
有人问他:难受的时候怎么办?
小男孩扯着倔强又委屈的嘴角答:“深呼吸。”
疫情当前,8岁的孩子都可以不哭不闹,把自己武装成坚强的样子,用理智和温柔给予父母最大的支持。
我们每个成年人更应该顾好自己,不扎堆、勤洗手、戴口罩,给前方省些麻烦,就是最大的帮忙。
一起加油吧,再撑一段时间,一定会拨云见日、柳暗花明的。
千万不能让创造奇迹的那些人寒了心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