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4日 22.4°C-24.4°C
澳元 : 人民币=4.71
凯恩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香港历史科试题争议背后 教学与目标的冲突(图)

2020-05-21 来源: 多维新闻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香港中学文凭试(DSE)于 2020年5月14日开考历史科,有试题提供两篇阅读材料指明近代日本曾对中国施以援手,问及考生是否同意“1900-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的说法,引起极大争议。教育局局长杨润雄表示,题目伤害国民感情,对考生亦不公平,要求考评局取消相关试题;教协则认为当局举措令人震惊,忧虑破坏独立的考试制度。透过重重争议,我们更应该问的是: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教育?想要培养怎样的香港下一代?

香港历史科试题争议背后 教学与目标的冲突(图) - 1
试题问题引起极大争议。(HK01)

争议主要集中在两段立场相同的材料选择,以及“是否同意1900-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问法。教育评议会发声明指,考题所提供资料略去1900-45年间中日关系最主要的日本侵华史事,只选取偏于日本对华表面援助、支持的资料;教评会主席何汉权称,问题的引导性非常大,认为问法应改为“弊多于利”。教协副会长兼教育界立法会议员叶建源则指,试题属于“开放题目”,学生需运用所学知识答题,而上述问题涵盖至1945年,因此答题上须运用到抗战时期的史实;另有历史科教师表示,类似题型过往经常出现。

若按何汉权所说“避免问题的引导性”改为“弊多于利”,是否意味着未将“正确答题方向”写明与题目中,就是错误引导?至于材料片面,题目亦有写明“就你所知作答”要求考生结合平日所学,并无不可。那么,这道题目的根本问题出在哪里?

香港历史科试题争议背后 教学与目标的冲突(图) - 2
教育评议会席何汉权则称,问题的引导性非常大,认为问法应改为“弊多于利”。(HK01)

教育局副秘书长康陈翠华于周日(5月17日)在教育局网站撰写《历史教育所为何事》一文,指出“一些牵涉大是大非的题目,例如侵略、屠杀、种族清洗等,完全不应引导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讨论其正面价值,也不可能有国家会放在课本,甚至试题中让学生讨论其利弊,这是基于人类良知的共识,也是学生对承受惨痛经历民众同理心的教育”。对于有人尝试把试题合理化为“开放题目”,她不但批评这是“完全失焦的诡辩”,更质问“接受外国的援助和被外国侵略是否可以说成是可互相量度、互相比较、互相抵消的‘利’和‘弊’?”

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系东亚经济史博士梁明德则认为,抛开民族情感,考评局所出题目之所以“不及格”,在于其中反映出的“过时的史观”。首先,无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问法,都是一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一种“总决算式”的思维。它固然可以对个别事件进行利弊判断,但并不适合评价宏观历史。何谓二元对立?即是非好即坏,非此即彼,以及利弊衡量。比如,“宋朝是好是坏”,如何决算?相对什么?回到题目本身,题中“中国和日本,1900-45年”点名考察宽广而又繁杂的大历史,却又要求考生进行利弊衡量,实际上是在鼓励一种历史的极过度简化(Reductionism)——这本身已经违反了历史,甚至是 “非历史的”(Ahistorical)。

其次,问题的行动主体不明确。考题似乎在将“中国”和“日本”变成两个有意识的主体,能对彼此产生利弊。梁明德指出,这是一种把政府——具体来说是极少数执政精英——等同于全国的史观。这种做法抹掉了日本复杂的社会各党派、各阶层对中国的不同看法和应对,同样反映出考题对历史的过度简化。他认为,假如考评局所问的是 “1900-45年,日本统治阶层对中国是否利大于弊”,会是一条更有意义、且符合史观准则的问题。

第三,这道题目亦存在断代不严谨的问题。DSE历史课程的考试范围从1900年始,出题人便简单划定了1900-1945年这一阶段出题,梁明德认为,这一做法即懒且不符合历史学。所谓“断代”,是指历史学中限定一定研究时段的始末年份,而历史学者对此非常审慎,忌讳武断的断代。在他看来,如果要全面地考察近代中日关系,往前到1985年日本打败中国并将洋务运动成果沉于黄海底,往后至战后日本借款给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设,都应涵盖其中。而从历史课程到DSE考试的一刀切,无疑才是在错误引导考生建立不严谨的历史观。

香港历史科试题争议背后 教学与目标的冲突(图) - 3
试题激起的千重浪,或许正是反思的契机——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历史教育?(HK01)

有些人认为,类似的题型在中史及历史科当中并不罕见,又指凡是修读该科的学生,不可能没有接触过“日本侵华”的课程,故必然懂得在1900至1945年间日本对中国所为并非“利多于弊”;也有人表示,公开试的功能本身就和教学宗旨有一定分别,前者在于透过公平公正的机制评估考生的学识和技能,以区分不同水平,而非培养价值观的平台。

然而,诚如梁明德的拷问——如果历史科所教的东西跟真正历史学毫无关系,学生甚至要操练扭曲历史方法论和历史观的考题才能得分,那么高中历史课又如何成为大学及以后历史训练的基础?如果教错的东西也不成问题,只需答(错误的)题目的技巧,这样的教育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吗?

早在历史科题目爆发争议之前,特首林郑月娥在接受《大公报》专访时就曾表示,教育不能成为“无掩鸡笼”。上述康陈翠华的文章也指,历史教学材料及教科书必须清楚和准确交代史实,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时,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建立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及归属感。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班涂丰恩则撰文指出,全球化时代的历史教育应该跳出国家的视角,以开阔视野认识邻人,而历史教育应当以培养世界公民为目标,培养批判思考、普世价值,与人类社会共通的命运以及被掩盖被忽略的视野。

试题激起的千重浪,或许正是反思的契机——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历史教育?我们又想培养拥有什么史观的香港下一代,方能应对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一国两制”相适应?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