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小学生遭同学围殴!衣服被塞鞭炮、还被拖鞋抽脸:“我从欺压弱小中找到了快感”(视频/组图)
近日,一段小学生被同学围殴的视频在全网疯传,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据新华社11月15日报道,视频中受欺凌的小学生来自柳州市柳江区穿山镇高平小学。画面中,4名男孩轮流对其频繁施暴,飞踹、砸头,拳脚相加,甚至还有男孩将点燃的鞭炮放入他的衣服口袋...场面触目惊心。
学校介入调查之后,4名欺凌者家长带着孩子登门道歉,直到这时,被欺凌男孩的家长才知道儿子小天遭受校园欺凌已经长达半学期的时间。
随后,小天被妈妈带出医院检查,心理测试提示中度抑郁,医生初步诊断有心理问题。因为害怕再次被打,好几天都不敢上学。
虽然目前该校校长已经被免职,但近几年来,校园暴力的话题反复被提及,其性质的恶劣性更是反复刷新公众的认知。
面对层出不穷的校园霸凌事件,施暴者、被施暴者、老师、家长,其中任何一环的崩坏,都会造成一个世界的塌陷。而从被霸凌者、霸凌者,以及旁观者的不同视角中,亲历者的经历和思考会让我们会看到暴力行为背后的不同形态。
来自《少年的你》剧照为什么这些孩子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暴力行为的背后反映了学生怎样的心理状态?学校和家庭要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说姐相信,对于校园暴力问题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还远远不够,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外界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当我走过去的时候,大家都默默散开了”
一位校园暴力的亲历者说:“15年过去,我从没忘记过。欺负我的人,和坐在那里看的人都已经走了。只有我留在那间教室里。”
知乎上关于“校园欺凌带来的是什么?”的提问收到了3807个回答,许多网友分享了自己学生时代遭受的来自周围同学施加的肉体和精神双重暴力,无一例外都对他们后来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语言侮辱、排挤孤立、敲诈勒索到身体殴打、性骚扰,校园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
小学的时候,班级里成绩最差的那两位同学总被当作“替罪羊”。老师要求纪律委员上课记下“出小差”、“讲小话”的同学名字,怕得罪人的班干部就让他们成为名单上常客,“坐实”了老师心中的“屡教不改”。
高中的时候,一个真实存在在班级中的同学,因为性格寡言少语,身体状况不好,没有朋友。大家在集体活动的时候跳过她,小组课业任务的时候忽视她,她被迫成了班级中“透明人”......
2019年5月,一个微博名叫“王芝芝会有狗的 ”的大二学生发布长微博 ,自述长期遭受室友的校园暴力。 她的室友不但辱骂她、打她、还拍下她的裸露照片和视频上传至QQ群。
该名女生发微博向网友求助2016年,一名叫依依(化名)的初中生被同学围殴。途中,女孩的外套被扒下来并被几个女孩轮流扇耳光、踢踹。
视频中,依依泪流满面,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捂住了脸,但针对她的暴行并未停止。
遭受校园暴力之后,很多人都表示,自己的性格有了巨大的变化,变得不爱说话、不愿交际,在正常交往中时常感到自卑和敏感,害怕被人孤立,更多地表现出讨好型人格的特点。
在那件事之后,我数年无法信任他人,畏惧黑暗和密闭的空间,被抑郁症所困扰,甚至自杀。
图为《少年的你》电影剧照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校园暴力都发生在学生内部,有人旁观,有人围观,有人大声叫好,而家长和老师往往对此不得而知。2016年,青海一位少年选择在六一儿童节这天,以“服毒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15岁的生命。
家人在整理孩子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孩子写的三份遗书,而这三份遗书上的内容,让家人们得知了孩子自杀背后的真相。
在遗书中,小陶用稚嫩的笔触讲述了自己被同学欺凌的种种痛苦遭遇。从抢走饭盒到迎面倒洗脚水,面对同学长期的欺凌,小陶无能为力,又不堪其辱,所以选择了轻生。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小陶在遗书上写下了“对不起”三个字《少年的你》中,周冬雨饰演一名遭受校园霸凌的学生,她被一群人殴打,却求助无门:“谁能帮我?录我视频的人吗?站着看热闹的人吗?还是那些问为什么只有你被挑上,别人就没事的人?”
图片来源自《少年的你》这句话不是回答,而是对所有观者最直接的叩问。一个孩子在本该安全的环境中反复遭受伤害,却被迫将伤口隐匿在无声的角落,任由它恶化腐烂。
更可怕的是,这种暴力行为会悄无声息地在孩子们之中蔓延,将更弱小的孩子拉入残酷的“食物链”中。
“遭受校园霸凌之后,我从欺负更弱小的同学中寻找快感”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健康的人不会折磨他人,往往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转而成为折磨他人者。”
网友 @大王 分享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故事中,她因为身材较胖而受到周围同学的排挤和伤害:凳子上被人放胶水、课桌里被塞垃圾、书被扔进臭水沟里、被一群人围住拳打脚踢...... 她感到害怕、绝望,却因为求助无门,渐渐被拉入暴力的狂欢中。她开始成为霸凌者的一份子,染上怪异颜色的头发,混入小团体,在校园里寻觅更加弱小的“猎物”。
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变坏的,有一次被要求跟着他们一起扇一个女生的耳光,我跟着扇了。
除了带头的人,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扇那个女生,但我开始觉得,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的。
图片来源自网络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甚至不懂什么是校园暴力。但当他们被殴打、被羞辱、被排挤的时候,那种不平衡的痛苦感无时无刻不侵蚀着他们的身心。
从被霸凌者到主动霸凌者,从众的暴力行为更像是一种宣泄痛苦、转嫁伤害的方式。
图片来源自《少年的你》
与此同时,不少心理工作者表示,那些具有暴力倾向的主动霸凌者,往往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地照顾,缺乏父母的关爱,或是曾遭遇家庭暴力,同理心低。
因此,预防校园暴力不仅要保护受害者,还要管理霸凌者。事实上,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情感教育是非常薄弱的一环。我们的教育会关注孩子的成绩,会尽心尽力传授课业知识,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培养孩子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全人格,这些同样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Google
对于受害者的痛苦,霸凌者有一定的钝感力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调查协会曾针对“校园霸凌”展开问卷调查。
在3万6千多名受访者中,超过一半的人表示自己曾亲身经历过校园霸凌,其中有1/4的人欺负过别人,而绝大部分霸凌者也都被别人欺负过。
通常情况下,霸凌者对自己给他人造成的伤害有一定的钝感力,很难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
9月28日,河南禹州一女童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眼睛中竟被男同学塞入大量纸片。鼓动伙伴孤立同学、散步谣言毁坏他人声誉、说点不好听的话挖苦同学、弄些恶作剧捉弄下他人,这在他们的眼中很难被视为霸凌。
大部分霸凌者都认可霸凌行为“经常发生”会让人难以承受的结论,但是他们却倾向于认为“偶尔几次”的霸凌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事实上,霸凌行为不分次数,所造成的精神伤害不容小觑。
2018年8月,一个名叫曹乐乐的16岁高中女生,因为被全班同学毫无根据的污蔑为小偷,每天面对着四面而来的流言蜚语和异样目光后,曹乐乐最终选择跳桥自杀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母亲在乐乐跳下去的地方痛哭生前,她曾寄希望于老师,可是现实却一次又一次捏碎她渺茫的希望。
图片来源自网络就算霸凌事件披露,施暴者大多也只会受到“批评教育”,校方出面两方协调处理。
只有少数性质恶劣的暴力事件才会被列为治安案件,而施暴者也常常因为未满16或14岁而逃脱惩罚,无法真正帮助受害者走出困境。
图片来源自网络与此相对应的是,校园霸凌一般会对被霸凌者的学业造成严重影响。38.2%的受访者观察到被霸凌者彻底放弃学业,30%的受访者观察到被霸凌者转学到其他学校。24.6%的受访者观察到被霸凌者短期不来上学。
校园暴力是如何的形成的?这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它涉及到家庭、学校、法律,以及社会因素等等,它们当中的一项或者多项的缺失都会成为暴力的温床。
因此,对待校园暴力,我们需要不断细化界定的变现,从粗暴直接的身体伤害,细化到语言暴力、网络暴力、以及排挤孤立。
一旦发现欺凌行为,老师必须立刻举报反馈,校方需要立即反应处理,让施暴者受到应有的惩罚,阻止恶意的进一步的传播。
2016年初,美国南加州3名中国留学生虐待同胞案在洛杉矶波莫那高等法院宣判,三人被判6年到13年的监禁。3名被告接受法庭初审。
同时,对校园暴力的有效遏制,需要教育系统投入更多的支持,提供更多的资源。比如,提供快捷可靠的求助通道;为施暴者和被施暴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建立反校园霸凌的专门机构,为受害者提供安全援助和建议等等......
“我的孩子饱受欺凌,我却无能为力”
很多时候,当校园暴力降临到孩子身上的时候,家长往往和孩子一样不知所措。
2019年5月10日,上饶五小一位家长冲入学校,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连捅了一名3年级小学生十几刀,导致这名小学生抢救无效死亡。
图片来源:Google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小学三年级女孩何某的爸爸在微信群里警告同班男生刘某,称他已经欺负女儿一年之久,自己以后会天天在校门口堵他,叫他小心一点。
刘某的爸爸和班主任随后分别留言,说第一次知道这件事,会沟通处理,并相约第二天去学校解决。
刘某的爸爸第二天的确送儿子来到了学校,但是班主任告诉他,对方家长是疯子没法沟通叫他离开。
紧接着,何某的爸爸怒气冲冲来到老师办公室没有见到人,于是提着十多厘米长的匕首一路冲进教室,捅了小男孩刘某十三刀,刀刀致命,送到医院已经救不回来......
为人父母,自己的孩子遭遇不公自然气愤,但不能选择如此极端的暴力行为,恶性杀人事件并不能阻绝一个孩子受到伤害,如果父母遇到事情习惯性用拳头解决,那么他们的孩子们又会成长成什么样呢?
那么,倘若自己的孩子万一不幸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家长应该如何处理?第一点:防患于未然。为了避免孩子遭遇校园暴力,父母要提前教会孩子遇到不同情况的正确行动。
对大部分性格内向的孩子们来说,“说出来”往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他们遭遇暴力事件时,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反应,因此父母要提前打好“预防针”,告诉孩子们一旦遇到暴力事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和家长,以取得有效的保护。
第二点,保持有效沟通。只有当父母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亲密的沟通,才能更快速地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孩子情感支持。
当孩子向你倾诉内心的想法时,父母需要耐心倾听,避免态度强硬的建议和评论。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值得信赖的依靠。
第三点,如果孩子希望家长可以帮忙解决问题,千万不要推脱或者敷衍,轻视问题的严重性,更不要让孩子自己解决或尝试适应。
孩子面对欺凌大多恐惧又无助,家长需要告诉孩子们,他们并不是孤立无缘的,相反,是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的。
许多人对“校园暴力”的最早认知正来源自动画片《哆啦A梦》
面对集体的霸凌事件,不管是旁观的煽风点火,还是个体的冷眼旁观,冷漠对待会营造一种漠视的氛围,而这种无声的氛围就是欺凌的本质。
伤害这些孩子的,不仅仅是施暴者本身,还有我们这些忽视了对孩子引导和教育的成年人。那些无声的求助,需要被看见、被关注,不要让更多的孩子成为隐藏的校园霸凌受害者。
图片来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