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4日 22.9°C-26.6°C
澳元 : 人民币=4.71
凯恩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2021-02-25 来源: 精英说 原文链接 评论7条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于纽约曼哈顿下城的许多居民来说,由华人老板李洪森(Robert Lee)经营的传统洗衣店 Sun’s Hand Laundry是他们的共同回忆。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1
图片来源自 Google

这家曼哈顿下城营业时间最长的华人手工洗衣店,61年中经历了异国他乡大浪淘金的创业年代,经历了反华、排华和美国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歧视,却最终没能挨过新冠疫情的侵袭......

去年3月21日,洗衣店被迫暂停营业,8月底,85岁的李洪森宣布正式关店熄灯。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2

店主李洪森的子女和亲友都前来度过在店里的最后一天,洗衣店的老顾客们在店门前的地面上画了许多鲜花和爱心,感谢李洪森为曼哈顿社区做的贡献。

从19世纪移民美国,到20世纪中期,开洗衣店一直是早期华人最主要的维生手段之一。

它的谢幕,不仅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见证了美国华裔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艰难过往。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3
图片来源自 Google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4

纽约城最后的“华人手工洗衣店”

李洪森,出生于中国广东台山农村。

在他出生前,父亲李道新已经移民美国波士顿,一边艰苦工作,一边为台山的家人汇钱盖房子。

李洪森回忆说:“在1900年代初期,我们的方式是男人到美国来工作,养活在中国的家庭。”

二战期间,李洪森和母亲被迫逃到美国跟父亲相聚。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5
图片来源自 Google

1959年,李洪森和父亲以430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纽约曼哈顿东14街626号的洗衣店,并根据父亲的英文名 Lee Dow Sun,将店名改为了 Sun's Hand Laundry,这里也成为了一家人奋斗的起点。

然而,想要在纽约经营好一家华人洗衣店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开店最初的十多年时间他们面临很多竞争,单单在曼哈顿14街上,就有近十家洗衣店。

为了抢占客源,李洪森一天要工作16-17个小时,一周工作6天。无论收到什么脏衣服,都得洗干净、熨烫好,再用纸包好,第二天交给客人。

李洪森说:“没有人想要这些工作。但是,中国人不得不以此谋生。”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6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到了1970年代,随着不少店面的陆续关闭,洗衣机的生意开始兴旺起来,每周都能收到三、四百件需要清洗的衣物,虽然收费低廉,但一周能赚350美金。

经过多年的打拼,李洪森夫妇终于攒下来了足够的钱,在皇后区的埃尔姆赫斯特购置了一栋独立式洋房,并拥有了两个孩子。

在此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他和夫人每天乘坐一小时的地铁去洗衣店上班,风雨无阻。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7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多年来,李洪森一直坚持使用传统的牛皮纸和麻线打包,所有客人的衣服都被整齐有序地保存在店内。

8月份宣布闭店的时候,一位白发男子一口气取走了100件衬衫。那些衬衣自2015年始就一直无人认领,但李洪森一直为客人妥善保管着。

61年时间过去,洗衣店俨然成为了街区的一部分,李洪森曾笑着提及,小小的店面为街坊的三代人洗过衣服。

时过境迁,曾经每月100美元租下的店铺已经远远低于市场价格,6年前,新房东提出想要每个月涨800美元的租金,但在街坊邻居们的集体施压下,最终维持了房租不变。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8
图片来源自 Google

然而,在疫情的冲击之下,洗衣店的生意变得越来越差,根本难以维持。

面对这样的变化,忙碌了60多年的李洪森显得很坦然。走过美国洗衣业最辉煌的岁月,又见证了传统华人手工行业的谢幕,李洪森感慨道:“几十年来,中国移民在美国社会中一直会有玻璃天花板。我们中国人总是能吃苦,埋头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9

“金子”藏在脏衣服里

19世纪,为了躲避战乱,大批中国移民争先恐后地在加利福尼亚淘金热中做劳工谋生。

然而,淘金热之后的普遍失业导致反华情绪激增。美国先后颁布多条歧视性的移民法规,限制华人入境,或禁止他们从事有组织的劳动以及烟草、鞋和羊毛制品制造等“男性的”贸易。

无奈之下,华裔男性只能选择担任厨师、洗衣工和家政服务员这些“女性化的”工作。

那时候没人会想到,一间间小小的洗衣房,会成为许多华人早期“金山存活的门票”。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10
图片来源自 Google

“淘金热”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人总是把“华裔”和“洗衣店”联系在一起:当时的白人普遍选择雇请洗衣店来洗烫衣服,需求量大,市场广阔。但在他们的心里,洗衣是身份低下的职业,大多不屑于经营。

陈依范(Jack Chen)在1980年的《美国华人史》(The Chinese of America)一书中提到,有的富裕的加州人甚至干脆将衣服寄送到香港去洗,一打衬衫的费用是十二美元,来回时间是四个月。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11

洗涤液品牌卡尔贡(Calgon)的早期广告就是以华裔夫妇为卖点。

很快,勤劳的华人看见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开洗衣店入行门槛和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教育背景和语言技能,多是手工艺人的传帮带,因此那个年代肩负家庭重担的华人,很多都涌向这个处于鄙视链下游的行业:

“到1870年,约有2000家中国洗衣店主导了这座城市的业务,经常可以看到华人洗衣工挑着扁担用篮子送衣服的景象。”

到了1920年,人口普查显示,美国近30%有工作的华裔都在洗衣店工作。一间小小的洗衣店背后,住宿、生活都有了依托。

他们夜以继日、不避寒暑地工作,几乎每天都要连续十多个小时洗衣、烫衣,以勤奋的体力劳作换来的收入要远远高于在筑铁路或在农场做务工。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12
图片来源自 Google

李洪森也是如此,多年来,他们一直保持每周7天、每天15小时的庞大工作量,有时候太忙了,家里的亲人就会过来帮忙。

作为传统洗衣店,李洪森每天将接到的脏衣服送到长岛和布鲁克林的华人洗衣作坊,对于有些料子精贵的衣物,夫妻两人则直接在店内手洗。

浆洗干净的衣服被送回后,他和妻子要进行大量的熨烫、折叠和打包工作,烫平打包好之后等待客人来取。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13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几十年过去,李洪森的洗衣店依旧维持着相对的低价。从1959年的衬衣清洗价格为19美分,到2020年的清洗价格为1.2美元,而竞争对手通常收取1.8美元至2.5美元。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14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凭借这样的工作,李洪森得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并让他的孩子简(Jane)和爱德华(Edward)进入城市大学。

正如美籍华人作家郑约翰在《华人洗衣店》写得那样:“金子不是在加州的山里,而是在堆积如山的脏衣服里。”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15

消失的洗衣店“查理”

然而近十年来,随着自动洗衣房和休闲时尚风潮的兴起,衬衫洗涤数量大幅度下降,人们对于传统洗衣店的需求也随之减少。

5年前,美国最古老的华人洗衣店 Ching Lee Laundry在连续经营140年后关门营业。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16
NBC报道截图

140年,将近一个半世纪的风雨里,洗衣店先后更换了4任主人,忍受过创业的艰难之后慢慢有了稳定的客源,虽然一直没有扩大规模,但在当地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老字号”。

然而,不断上涨的店铺租金,日益压缩的洗衣市场,这些都成为了压垮传统华人手工洗衣店的致命因素。

在营业的最后一天,店主 Jacque Yee 面对镜头不禁泪流满目,她说:“这个时代的终结令我深感悲伤”。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17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在新冠疫情之下,针对亚洲人的偏见事件激增,各类种族攻击层出不穷,洗衣的客户也大幅度减少。许多在美的华裔都感受到了恐慌不安的歧视氛围。

李洪森说:“种族主义一直都在那里,总是有针对华人的种族侮辱,但我一直往前走,避免麻烦。”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18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大多数的华人对这种歧视心知肚明,李洪森的外甥朱超伟说:

“我知道舅舅李洪森面临着歧视。他的祖辈在旧金山开洗衣店时就有类似经历,当他们拿着洗好的衣服要上电车时,司机直接跟他说‘等下一辆车吧,查理’,当时美国白人就是公开地歧视和取笑华人。”

“查理”,当年美国人对华人移民惯用的代称。

这个词源于美国作家比格斯笔下的华人警探陈查理(Charlie Chan)。虽然在影视作品中这是个正面的人物形象,但很多华人认为陈查理身上的谦恭和絮叨,看着像个唯唯诺诺的老管家,完全是一种西方的“仆从”象征。代称“查理”,也就成为了一种饱含歧视意味的“蔑称”。

但李洪森不愿意多提当年和现在所经历的种族主义歧视:“我埋头工作,挣钱、回家。一天很长,就是这样。”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19
华人警探陈查理

事实上,手工洗衣店消失,几乎成为了一种必然。

上世纪90年代,Sun 's Laundry的月收入约在2000到3000美元之间,之后收入越来越少。而新一代的华人移民更多地依赖教育寻求突破阶层的阶梯,与此类传统手工行业渐行渐远。

然而,对于李洪森来说,每天从皇后区搭乘地铁来上班,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20
李洪森(Robert Lee)坐在新家洗衣店的柜台后面

对老顾客们来说,从包装好的牛皮纸里拿出整齐叠放的衣服同样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Ken Luymes 向李洪森道别的时候说:“传统洗衣店提供的洗衣质量是最棒的。每次拿到熨得整整齐齐的衣物,都让我非常开心,甚至感动,这里是独一无二的,任何其他店都无法取代。”

纽约最后的华人手洗店倒闭:70年异乡漂泊,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组图) - 21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在许多华人心里,中国的手洗行业是段既可悲又光荣历史,他们怀念的,更多的是那段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岁月。

华人代表机构美国纽约中华公所的会长贾斯汀·于说:“可悲的是因为我们遭受了痛苦。光荣的是因为我们保持了自己的尊严。我们辛勤劳动辛辛苦苦赚取合法收入。我们不欠任何人任何东西,我们也不会离开。”

一家不起眼的洗衣店背后,是一段民族的历史和一个时代的结束。所有在这个行业里工作过的华人,都曾为了让中国移民能够在这里谋生而破釜沉舟。

李洪森没有想到,自己会在遥远的美国度过自己近乎漫长的一生:“在20世纪中期,我曾以为来美国当洗衣工只是一种赚钱寄回家的方式。谁知道来美国的机票是一张单程票。”

和很多在外漂泊的华人一样,如今85岁的他渴望回归故土、落叶归根:“日本侵华战争改变了我的一生,我想在退休后好好回家看看。” 

那属于台山的农田,还有小学校服的黄短裤和红手帕,是他耿耿于怀的牵挂......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7)
tokie
tokie 2021-02-26 回复
2020 洗熨一件衬衣 1.2 美元,即便行业竞争对手也只是 1.8 - 2.5 美元。撑到今天才关门,可以烧高香了。按照澳洲最低工资标准,早猴年马月就打烊歇业了。
咕噜噜多嘟嘟
咕噜噜多嘟嘟 2021-02-25 回复
50年前做买卖 发了。50年前买股票发了。50年前买房子也发了。50年前开餐馆也发了。洗衣店还手洗。不清楚怎么坚持到现在的。
小叶_加油year2
小叶_加油year2 2021-02-25 回复
开手洗洗衣店,如果不用房租,挣得钱都不够付人工钱
songyu
songyu 2021-02-26 回复
证明了中国人是勤劳城实的
隔壁将军
隔壁将军 2021-02-27
勤劳不一定能致富🤗
躲躲茶
躲躲茶 2021-02-26 回复
血与泪的历史—美国华工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