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0日 25.0°C-25.0°C
澳元 : 人民币=4.54
凯恩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展望:中国抗疫两周年的六个挑战(图)

2022-01-25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3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选择“与病毒共存”的国家,有望很快实现自然免疫,恢复正常生活,这给中国开放国门带来“两难”选项。

展望:中国抗疫两周年的六个挑战(图) - 1

新冠病毒变异多、变异快,但Omicron毒株以如此惊人的速度蔓延全球,还是令人意外。美欧多个研究报告预测,2022年3月将感染全球一半人口,有的国家人口感染比例高达80-90%。中国抗疫两周年,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至少有六个挑战。

一、北京冬奥会如何防控疫情?

北京本轮疫情严峻复杂,呈多点散发态势。据北京CDC披露,自1月15日至24日,累计报告本土病例52例、涉及5个区,其中确诊41例、无症状感染11例;Delta毒株关联疫情46例(进口冷链引发)、Omicron毒株关联疫情6例(国际邮件引发)。叠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防疫重压可想而知,全市各区已进入“全面应急状态”。

2月4日至20日、3月4日至13日,北京分别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虽然与夏奥会逾万名运动员和影响力不在一个量级,但冬奥会也有约3000名运动员,加上冬残奥会运动员及体育官员、工作人员、记者、志愿者等,涉奥人员入境逾1万、闭环内逾5万。

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会,通常还是外交盛会。受严重疫情冲击,东京夏奥会开幕式只有法国(下届主办国)总统马克龙出席。北京冬奥会出席的各国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远超东京,加上随行人员,还要遵守外交礼仪,防疫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东京夏奥会防疫漏洞不少,没有完全实现闭环。7月1日至8月9日奥运相关人员确诊高达464人,其中本土307人、境外输入157人;截至8月4日,负责安保工作的警务人员有31人确诊;入住奥运村至少有34人确诊。存在四个硬伤:

其一,奥运村内多名国外运动员擅自外出,给奥运村其他人员和东京市民带来重大风险;其二,入境运动员、记者与国内游客在同一酒店混住;其三,入境记者只是“软隔离”,不少欧美记者未满14天就开始在东京自由乘地铁;其四,组委会不提供集中住宿,志愿者每天工作后乘公共交通在东京到处流动。

北京冬奥会汲取东京夏奥会的教训,对所有冬奥会人员实施“全流程、全封闭、点对点”的闭环管理。赛事结束后,境外人员离开闭环直接离境,境内人员离开闭环直接进入14天集中隔离。

门票销售已进一步收缩,既不会如东京夏奥会一样清空观众,也不会执行面向国内公开销售的原计划。1月17日,北京冬奥组委宣布改为定向组织观众,观赛前、观赛中、观赛后都有特定的防疫措施,其中一条是肯定不能与闭环内的运动员近距离互动。

意外风险仍然不能排除,的确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只能充分做好预案和演练。自1月23日起,北京冬奥组委官网公布涉奥人员阳性数据。1月4日至24日,机场入境涉奥人员累计3115人,复检阳性43人,其中运动员及随队官员1人、其他利益相关方42人;闭环内核酸检测总次数374862,复检阳性35人,均来自其他利益相关方。境外输入阳性已达78人,如此趋势可能超过东京夏奥会的157人。

其他潜在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入境人员处于潜伏期,进入闭环后查出阳性怎么办?阳性病例查出后,闭环内密接、次密接如何定义,是否均隔离?如果隔离少,疫情扩散怎么办?如果隔离多,顶尖运动员艰苦训练多年影响成绩和夺牌,导致本人和所在国奥委会抗议怎么办?专业的裁判、工作人员隔离多,比赛不能正常运转怎么办?病毒无孔不入,入境比赛器材、报道器材携带病毒怎么办?参加开闭幕式的各国首脑、国际组织负责人及其随行人员、随行器材检测出阳性怎么办?开幕式前中国政府的欢迎宴会、首脑会晤怎么办?

二、国内何时调整“动态清零”?

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得回答何时结束“外防输入”?因为全国病例清零后,各地疫情反弹溯源的结果都指向境外输入。

受限于病毒传播力、政府动员能力、基层社会组织、经济实力、检测实力、大数据技术、民众配合程度等综合因素,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已放弃“动态清零”,选择“与病毒共存”。最早执行、坚持最好的只有中国,争议也不小,饱受国外的政客、学者、媒体质疑。

按照原来设想,2022年上半年第三针实现85%以上接种率,7月炎夏就可以适当放宽偏紧的防疫措施。但2021年11月起Omicron毒株席卷全球,打乱了这一设想。

观察国内疫情,近两个月确诊病例、中高风险地区始终不能“清零”。只好发明一个新概念“社会面清零”,安抚公众焦虑情绪,缓解地方官员重压。2月1日春节,北京、上海等城市必定有中高风险地区不能清零,西安、郑州、安阳的疫情已控制。

观察国际疫情,南非、英国、加拿大等国声称已达高峰。英国政府宣布,现有防疫措施1月26日到期后不再延期,在密闭环境中不需要戴口罩,进入公共场所不需要出示疫苗接种证明。但东欧、北欧、东南亚、南亚远未达峰,北非是否达峰更是两眼一抹黑。

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体、第一制造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实力和地位目前无可替代。中国防疫政策的外溢效应显著,所以全球格外关注,例如天津、西安的封城措施直接冲击全球产业链,外贸工厂被迫停业,出口订单被延迟、转移或取消。美国政府已组建专门团队,跟踪、评估中国疫情及其防控政策对产业链的冲击。

1月21日,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认为中国的“清零”政策,“在经济上更像是一种负担”,影响中国国内及全球经济复苏。浅见这不是批评,而是基于IMF利益和视角的担忧,渴望中国多发挥火车头的作用,拉动世界经济冲出“新冠苦海”。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25%,前些年都在30%以上。

中国调整“动态清零”防疫总方针的时机,还有其他多项影响决策的重大变量。WHO宣布大流行结束,中国再坚持的正当性就不充分。二十大预计今年10月中旬召开,如过早调整,万一国庆长假后出现Omircon疫情且迅速扩散,党代表难以聚集北京开会,地方主政官员去了北京也难以全身心投入。

三、开放边界的最佳时机?

Omicron毒株引发的疫情,重症率不高,死亡率更低。欧美官员、学者、民众的主流观点已视为“大号流感”,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视为“免费接种疫苗”,新冠肺炎的敏感度和恐慌度已成功降低。选择“与病毒共存”的国家,有望很快实现自然免疫,欧美最快3月生活如常,国际旅行、经贸交流迅速恢复。

这给中国开放国门带来“两难”选项。一旦过早开放,14.1亿人口的自然免疫将是人道大灾难,而且彻底否定了前两年抗疫的亮丽战绩;如长期不开放,美国正好借机带领盟国加速与中国经济脱钩、科技脱钩,中国的改革开放国策大打折扣,发展动力与后劲不足。

中国民众的文化、心理、风俗不同,对疾病和死亡看得更重,多在乎今世与此岸,而少在乎来生与彼岸。重大防疫政策不宜急转弯,需要给民众一段缓冲期、适应期。

多国渴望中国游客前往消费,恐怕2022年要失望了。中国大规模开放境外旅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了已恢复通关的澳门和即将恢复通关的香港。

Omicron毒株发现时间短,研究得还不透彻,还有太多的未知。感染下呼吸道,虽然对肺部伤害小但毕竟有伤害,对身体其他器官伤害程度怎样?后遗症怎样?自然免疫获得的抗体优于接种疫苗,感染Omicron毒株后自然免疫期维持多久?是否半年左右又会反复感染?是否在非洲艾滋病阳性病例中会变异出传播力强、致病力强、免疫逃逸能力强的“新冠毒王”?

最理想的是今年三季度,中国研制成功第二代疫苗,长效且广谱,至少一年有效,可应对多种病毒,四季度量产,同时研制成功高效口服的药物。经历2022年冬天的考验,疫情无明显反弹,那么2023年3月全国两会完成国务院换届后,可以轻松开放国门、调整“动态清零”。

四、国际疫苗药品如何公平与可及?

WHO的目标是2021年底为40%全球人口接种疫苗,遗憾未完成,194个成员国有92个未达标,以穷国、小国居多。2021年中的目标是为70%全球人口接种,按目前趋势,显然也完不成。

据1月中旬WHO统计数据,富国平均有64%人口完成接种,穷国只有8%人口接种了第一针,5%人口完成接种。非洲13亿人口,逾85%人口未接种;富国人口有疫苗不接种,数千万剂过期。“疫苗鸿沟”不解决,今年怎么结束全球大流行?都指望Omicron毒株的自然免疫?

发展中国家尤其周边国家疫情蔓延,经济衰退,需求萎缩,中国不仅开放国门的时间被迫延迟,而且过剩产能、资本难以输出,“一带一路”战略难以推进。所以帮穷国、邻国就是帮自己,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中国首先需推动安理会“五常”与WHO步调一致,加快实现全球疫苗、药品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穷国普遍需要更多大国、富国、国际组织、跨国大企业、公益组织持续和慷慨的援助,才能取得抗疫胜利。仅疫苗涉及的系列问题就包括但不限于:价格、种类、额度、运输、分配、培训、提供时间、接种人员、技术转让等。新冠疫情不仅是重大医学问题,还是重大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牵涉后者往往更敏感和更复杂。

目前全球疫苗只能称为第一代,都是仓促研制和量产,客观、无情的事实是有效期普遍只有3-6个月。抵抗原始毒株有效率不错,Delta毒株已大幅削降有效率,Omicron毒株接近无效,接种后仍然大量被感染,只能安慰民众还有用,可以降低重症率、死亡率。

以色列推动第四针mRNA疫苗接种,没有防住Omicron毒株。据《新京报》1月21日报道,中国CDC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称,1月12日天津公布的107例病例,仅一例未接种过疫苗,其余均接种过,甚至有32例完成了加强针接种。可见Omicron毒株的传播力、免疫逃逸能力很强。

五、经济如何稳增长?

分析2021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一喜两忧。喜的是国外脱缰的疫情导致停产,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庞大,2021年中国出口同比大增21.2%;忧的是消费和投资逐月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4.9%。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定调,2022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沿用了多年的标配表述,真正实施和感受可能两码事,往年有破例,今年大概率又破例。上半年实质又是“积极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且提前发力、信号清晰。

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降息10个基点,与疫情初期第一次降息等幅,跨周期、逆周期调节的意图明显。市场对降息有准备,意料之外的是比预期还高5个基点。

这表明宏观经济形势比预期更严峻,中国调控的决心比预期更强烈。美联储最快3月停止购债、进入加息周期,此后中国降息空间很窄。中国人民银行3月上旬还有一次降息窗口期,至于是降5个还是10个基点,需评估前两个月的宏观经济主要数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明确要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这是地方官员最喜欢、最擅长做的事。何况今年又有“尚方宝剑”加持,更是干劲十足、马力十足。1月4日至11日,8天10个省区市(闽、川、皖、沪、豫、苏、浙、琼、鄂、桂)密集宣布重大项目开工,项目总数逾5600个,累计投资额高达3.7万亿元!

“稳字当头”,财政支出、债券发放进度明显加快。1月18日,国家发改委通报,2022年专项债券额度已提前下达地方,2021年专项债券还有相当一部分结转到2022年使用,“将对2022年一季度和上半年投资增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旦下定决心,中国政府的动员力、执行力极强,放眼全球,只有战时的美国可以匹敌。预计202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逾10%,主要靠政府投资拉动,对冲消费疲软、出口回调。京沪粤今年的GDP目标都设为5.5%左右,预计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GDP增长区间划为[5,5.5]可能性较高,最终有望实现6%。

2022年中国GDP的增长率其实不必太介意,只要高于5%心理线即可,强行拉到8%也不难,只不过透支了未来,更需聚焦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政府尤其国企的优质项目不多,有效投资不足,投资回报率持续走低,取代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未出现,大量中小微企业经营依然困难。

为了促进消费,国家层面很拼。与去年春节早早号召“就地过年”迥异,今年春节迅速纠正地方政府过严的防疫政策,反复要求落实地方主体责任,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1月22日,国家卫健委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干脆挑明,“因春节假期人员流动和聚集导致大规模疫情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不大。”

说白了,只要低风险地区,鼓励返乡、鼓励消费。所以河南郸城县长警告外地务工人员“恶意返乡”、“先隔离后拘留”,去年春节很合时宜,今年春节很不合时宜,既无法治思维,又缺人性温度,一冒出来就被众多官媒迅速狂轰,也被上级政府迅速纠编。

还有一个刺激消费的观察点,中宣部电影局主抓的《长津湖之水门桥》能下决心把档期提前到春节,不仅投资方也是国家层面的强烈信号,希望低风险地区的老百姓动起来、玩起来、乐起来。

为了刺激旅游业复苏,不妨精准锁定孩子的暑假旅游。考虑每年8月1日全国放假,再调整两个周末至5日连休,形成类似“五一”的小长假,推动家长带未成年孩子去消费。中国家长宁愿委屈自己,不会委屈孩子,宁愿自己节衣缩食,花在孩子身上的投资和游玩却不含糊,何不顺水推舟、皆大欢喜呢?

还有三个大动作何时出台,也是重要的观察点,分别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温家宝任期末提出)、房地产税、延迟退休。这些难啃的改革“硬骨头”,官方动议放风都有十年左右,至今只听楼梯响,不见“策”下来。

六、治理如何现代化?

五年一次的党代会,境外媒体普遍关注人事变动,的确吸眼睛、吸流量,而且会前小道消息满天飞。往往忽视党代会政治报告的新意,也很少有专业、深入、客观的分析。

共同富裕必然在二十大政治报告中浓墨重彩,必然超过十九大政治报告中6次出现频率,而且是2023年10月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优选议题之一。衡量的关键指标是将中国基尼系数压入[0.3,0.4]的合理区间,果真实现,才是中国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真谛。

各地对阳性病例的流调,经常折射出底层艰辛、贫富差距,真实的中国、分化的阶层令人唏嘘。1月18日,北京公布的流调显示,海淀一名26岁年轻女子逛顶流商场、买奢侈品、看脱口秀、滑雪、品尝美食;河南移居山东一名44岁中年人在京打工,租住远郊700元房子,连续18天在28个不同的地点干重体力活,多数还是凌晨。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表述显得累赘,中间词语可省略,简化为“治理现代化”,与科技、农业、国防等现代化并列。如此简化还有个妙处,可绕过高度敏感的“政改雷区”,进行稳健探索,不确定首提此概念者是否预先想到。

例如李源潮任中组部部长时,曾试点乡镇长、乡镇党委书记直选,不能因人废言、废行。今后能否扩大试点,县长、县委书记由3个候选人竞选,人大代表、党代表直选票决,上级党委依然控制提名权,解决官员只对上、不对下负责的难题,如成熟再逐渐扩展公民、党员直选的层级与范围。

中国两年抗疫,北方城市的综合治理水平明显不如南方城市。指望名校生选调栽培,最顺利三年一个台阶,也需要15年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何况在局部平庸甚至恶劣的官场环境中生存,其中难免有人可能学坏变质。

一个可行的办法是,从东部发达地区(沪、江、浙、粤)大批选调地级市市长、直辖市区长,去西部地区地级市任书记五年,尤其西部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需从东部调入。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以前是杭州市市长,因“7•20”特大暴雨灾害被免职降级,只是个案,不宜动摇“西干东送”方针。调一个书记还孤掌难鸣,最好西部地级市的市委常委至少还有另2人从东部地区调入。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3)
郑zx_
郑zx_ 2022-01-25 回复
你这虽然说话很大胆,但觉得因果关系反了,成了尬吹!这天下乌鸦一般黑,官场环境这个体制下,有啥好比较的。从我个人观察来看,还不如说东部经济发达,人民素养和公民意识明显优于西部,这样会倒逼管理者施政要有所忌惮和考虑。我是相信有什么样的人民就决定有什么样的政府。当然有人更信,有多恶的政府决定了多恶的人民。
0phelia
0phelia 2022-01-25 回复
呼唤改革
UniQue_乃児
UniQue_乃児 2022-01-25 回复
世界的与病毒共存的开放可能解放了中国人民.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