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8日 24.0°C-26.0°C
澳元 : 人民币=4.71
凯恩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10个“新冠”治愈者的经历:3个月过去了,他还是没敢告诉家人(组图)

2022-07-11 来源: 新民晚报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上海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而对于在此轮疫情中曾经被感染的居民来说,他们现在的生活恢复得如何?近期“新冠康复者遭遇职场歧视”的话题备受关注。现实生活中,曾经“阳过”的经历究竟会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近期我们采访了10位“新冠”治愈者,他们谈了谈自己的真实经历。

1

多舛的17天

孙先生 37岁 建筑行业项目经理

“终于到家了,尽管还是隔离,但整个人感觉呼吸到了自由健康的空气。”4月8日,从隔离医院回到家中,孙先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记录下了这样一条即时感想。

今年3月底,孙先生一家五口先后感染“新冠”。最早是与他同住的岳母被确诊,接到通知后他第一时间将自己“主动隔离”,并向相关部门上报。作为密接隔离的第二天就接到了通知,要转运至医院,这意味着他也“阳了”。

“穿上防护服,收拾行李走出酒店的那5分钟内心是最崩溃的 。发短信告知家人、领导时,心里有说不出的纠结。”随后他被转移至华山医院北院,6天后的3月27日,迎来了第一次核酸为阴性的报告。就在他以为自己即将可以出院回家的时候,却等来了通知,华山医院北院要另作他用,他也要立即转移。

无奈的孙先生不得不再次转移,在封闭的大巴上和38位“阴阳相间”的病友待了一整晚。先后辗转三个方舱,不料全部“满员”,直到第二天天亮,才在瑞金医院北院嘉定隔离点找到床位。在这里,孙先生开始了新一轮隔离治疗和核酸检测。最终经历了多舛的17天,才回到家中。

“那段时间,每个上海人都不容易。尤其3月底疫情突如其来,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难免造成误判。大家应该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配合。经历了这次疫情,我依然爱着上海。”孙先生感慨道。

5月初,孙先生早早地返回了工作岗位。“一想到有的同事曾因为我不得不被隔离,工程进度也曾因为我受到一定影响,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好在同事们都很亲切,常常主动来关心我,也从未遭遇过歧视。”

如今建筑工地疫情防控依然严峻,每48小时就要进行一次核酸混管检测。前不久,孙先生再次被通知在一次5人混管筛查中发现异常,幸好复核下来是个“乌龙”。“有过上一次波折的经历,如今心态已经变得坦然多了。”孙先生笑着表示。

2

3个月过去了,他始终没敢把感染“新冠”的事告诉家人

冯扬 35岁 菲律宾国际学校的中文老师

2021年底,刚刚经历家庭变故的冯扬(化名)收到朋友的邀请,来上海生活调整心情。3月中旬,他所居住的社区进入封闭状态,4月4日,他的自测抗原试剂上出现了两道杠,经核酸复核后被转运至上海跨国采购中心方舱。

10个“新冠”治愈者的经历:3个月过去了,他还是没敢告诉家人(组图) - 1
受访者供图(下同)

冯扬始终没敢把自己感染“新冠”的事告诉家人。他偶尔也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感染“新冠”的经历,但总会悄悄地把家人提前屏蔽。

后来,他远在菲律宾的学生和同事们也知道他得了“新冠”。孩子们第一次听说“中国方舱医院”这个概念,便好奇地向他提问。冯扬分享了自己在方舱生活期间拍摄的视频,“我并不觉得这个身份(感染‘新冠’)有什么需要羞愧的。”冯扬说 经历了11天盒饭上门的方舱生活,“出舱”那天,转运车把冯扬送到了离小区最近的路口。站在小区门口,他紧张地打电话给居委会报备,是否会遭遇严格盘问、反复消毒、邻居的歧视。面对可能发生的一切,他心里没底。然而,居委工作人员只在电话那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直接进来吧,已经报备过了。”就这样,冯扬轻轻松松回到了自己的小区,他开玩笑称“整个过程一点仪式感都没有”。

随着上海疫情好转,冯扬决定返回菲律宾。当需要提前在中国海关小程序上填写“出/入境卫生健康申报”时,“您是否曾患过新冠肺炎”这个选项让他忧虑了很久,不过机场和海关并没有找上他,这让冯扬安心了不少。然而遗憾的是,7月5日凌晨,冯扬所居住的楼里查出一例密接,整栋楼再次进入封闭管理。如今,他的返岗计划只能再度推迟了。

3

“我们不是怪物”

小林 21岁 在校大学生

4月15日,小林确诊“新冠”住进方舱后,把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设置了“分组不可见”,其中包含所有亲人,据他说,这是父母的“命令”。“可能父母害怕他们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吧。”因此,亲戚们至今都不知道小林曾经得过“新冠”。

然而,朋友圈的“屏蔽”并不代表生活中的信息屏蔽。“异样的眼光”就存在于身边。出舱后回到小区,同小区的租客曾怀疑他是从方舱偷跑回来的,在专属于业主的微信群中发表令他不快的言语。与此同时,也有同一楼栋的邻居给他提供很多物资。他对关切者怀着感激之心,而对怀有“异样眼光”的人,也表示理解。“在康复之后,我们应该是最‘安全’的人。”小林说道,“希望那些带有歧视眼光的人能保持理性,我们感染过‘新冠’,但我们不是怪物。”

暑假正是实习的好机会。今年大三的小林曾在图书馆做过志愿者工作。如今他依然申请加入了志愿者行列,报名表上他主动备注了“曾感染新冠肺炎”,并表明周末全天都可以参加社会服务。“为了尽到告知义务我还是要主动告知这个身份。”小林表示。

4

“没事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小李 35岁 二孩妈妈

“4月12日,我先生抗原自测显示两条杠,我当机立断让全家人都戴上口罩,并把他一个人关在南屋‘隔离’。”然而在等待复核及转运期间,小李和她的母亲以及两个孩子,还是陆续检测出了阳性。之后,她们一起住进了周浦方舱,由于正处于哺乳期,在方舱治疗的日子,她全程都不敢吃任何药物。

在感染与康复期间,邻居们对他们全家表示出了友好和支持,从始至终,小李也坚持严格消毒,她所居住的楼内无一人再被传染。

然而,来自陌生人的不满还是不可避免。康复后,小李每天都会收到来自浦东防控办的短信,提醒她可以持相关文件前往常态化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前不久,有一次在常规核酸检测排队过程中,由于她需要做单人单管,耗时较长,有位老阿姨就对此表示出嫌弃与害怕。“她以为我听不懂上海话,嘴里一直在骂骂咧咧。不知道三个月满了是不是就可以用核酸码做核酸了,这样也不用总跟别人证明我是出舱人员,并且已经过了出舱隔离期。”小李无奈地表示。

最近,由于她供职的企业即将迁离上海,转往深圳发展,已经在上海成家的小李无奈“被裁员”。但她依然对生活保持乐观,每天将主要精力都放在照料孩子上,“没事的,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小李笑着补充道。

5

我已经转阴,为什么会被最亲近的家人视为“洪水猛兽”

严先生 76岁 退休工人

严先生独自居住于虹口区老弄堂里。5月2日,在例行抗原自测中,严老先生做出了“两条杠”,连测几次结果也没有改变,身体也开始出现持续低烧、咳嗽症状。此后他被送往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宝山分院进行隔离治疗。

在隔离的日子里,家人每天都通过电话与严先生保持联系。老先生的牙口不好,听说外卖可以送进隔离点,家人想办法为他送去了一些松软的食物,尽可能地改善他的伙食。经过十几天的隔离观察,在连续两次核酸阴性后他终于结束了隔离生活,回到家中。

严先生说,因为弄堂内许多人都有感染“新冠”的经历,邻里之间也不存在歧视或刁难。居委也为他们主动提供了纸质“随申码”,出行也基本没有问题。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原本十分关心自己的家人,现在却对他“百般提防”。

原本妹妹一家一周会固定时间过来两到三趟,帮忙打扫卫生和照料生活。严先生在被送往隔离点的时候尚有春寒,而返回家中之后气温陡然上升,生活用品换季的需求十分迫切。他多次联系妹妹,希望她能够上门帮忙清洗被褥、置换衣物。而如今,妹妹只是偶尔过来,不仅“全副武装”,还屡次劝他把旧被褥、碗筷餐具等用过的东西全部扔掉。

严老先生十分难过,认为曾经得过“新冠”的自己受到了家人的歧视。“我不是已经转阴了吗?为什么还会被曾经最关心自己的家人视为‘洪水猛兽’呢?”他感到不解。

6

呼吁社会善意看待“新冠”阳性康复者

葛先生 38岁 银行职员

现在被问起当时感染“新冠”的经历,葛先生还是有些摸不着头脑。“3月底开始封小区,之前的几次核酸检测也一直没有问题,但是后面病例就越来越多。我被确诊后有低烧和感冒的症状,几天后被送往方舱医院隔离,两个多星期后才转阴出院。”

隔离期间,葛先生受到了身边同事、邻居和亲友的许多帮助,回想起来感动犹在。“这一次疫情给我的感触特别深。当时大家对奥密克戎还不太了解,抗原检测出阳性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联系了同事后,他专门开车来给我送了几盒连花清瘟。居家期间,社区发放的物资、团购的东西都靠邻居送上门,倒垃圾也基本靠邻居帮忙。艰难时刻,幸亏有了大家的帮助。”

6月以来,葛先生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可能有些医院的要求会严格一点,会问你有没有感染经历,如果有的话还要当场做个抗原,这也能理解,没有特别不方便。”在葛先生看来,他的日常生活基本没有被区别对待。目前社会上对“新冠”感染者的管理,总体说可以理解和接受,算不上是刁难。

但与此同时,葛先生也关注到“新冠”阳性康复者遭到“用工歧视”的新闻。他气愤地表示:“方舱当时很多志愿者、建设者都是从外地来上海的。清洁、送餐、垃圾转运等工作全靠他们才能有效运转起来。这些朴实善良的劳动者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让人很难过。希望全社会能更理性地看待疫情带来的影响,对曾经感染过的患者,大家更当善意地看待。”

7

让歧视、偏见止于智者

严先生 33岁

在经历了两天高烧,核酸复核阳性确诊后,4月2日凌晨,严先生经转运抵达连亮路方舱医院。此后随着身体状况的好转,他很快就加入了方舱医院党员志愿者队伍,每天和医护人员一起帮忙给同楼层的病患做核酸检测、通知带领病患出院,遇到老年病患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也会帮助他们做好出院登记。

“有一次,出院的专车马上要发车了,有一位病患突然变卦,无论如何不愿走,而且态度很坚决。当时我只能硬着头皮上,在和对方交谈后得知,原来他健康码还没有从红色变成绿色,居委会明确告知他不能进小区。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我帮忙联系了院方工作人员,并通知居委会,同时对他耐心劝导,最终他同意出院,赶上了专车。”

在连续两次核酸结果阴性后,严先生在4月20日离开了方舱。离开的当天,他收到了来自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的感谢信,舱内生活从此告一段落。 回到社区后,周围邻里朋友们多数还是关心、询问。生活中也未感觉到太多不便,只是在日常做核酸时需要特殊说明“单人单管”。如今生活已步入正轨的严先生表示:希望大家不要特殊对待“新冠”阳性康复者,让歧视、偏见止于智者,也希望管理措施可以更科学、高效。

8

希望大家能像对待感冒患者一样对待“新冠”康复患者

胡女士 26岁 教师

4月8日凌晨3点,胡女士被通知转运至方舱。胡女士作为一名教师,在方舱期间,因为有了线上教学,工作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她甚至还在方舱里召开过班会和家长会。同时还看到了很多和她一样,随时搬着电脑,坚持工作的“打工人”。

10个“新冠”治愈者的经历:3个月过去了,他还是没敢告诉家人(组图) - 2

胡女士于4月17日离开方舱,生活也慢慢恢复到了正常节奏。但是偶尔也还是会遇到令人生气的事,“有一次在一个常态化核酸点,我出示了解除医学隔离证明上的二维码,要求做单人单管检测时,工作人员没有给出任何理由地拒绝让我检测。那天真是气死了!”胡女士说道,“后来想想,可能也是工作传达不到位的原因吧,幸好只是偶然,在那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

除了这一次的不愉快,“新冠”康复患者这个身份也给她的爱人带来了一点小麻烦。在6月初,恢复正常生产期间,她爱人的公司曾提出,不建议“新冠”康复患者同居人回单位上班。后来因为公司紧急缺人,在保证核酸阴性的情况下才让她的爱人回归正常工作。

“真希望大家能像对待感冒、腱鞘炎、头痛病人一样对待‘新冠’康复患者啊!”胡女士发出了这样的期许。

9

她把方舱经历拍成短视频 播放量增长了几十倍

姚晴怡 30岁 互联网企业工作

5月2日到5月6日,经历了5天4夜短暂的方舱生活后,姚晴怡开始把自己的经历制作成视频,搬运到b站上。视频里,她经常找周围即将出院的病友取经;阳性感染者康复主要靠自己的免疫力,她就不断提醒自己多喝水,中午有时还会吃两份盒饭“增强体质”;为了早日出舱,她每天晚上都试着戴两层口罩睡觉,口鼻被呼吸带来的水雾狠狠闷住,入睡变得无比艰难…….

10个“新冠”治愈者的经历:3个月过去了,他还是没敢告诉家人(组图) - 3

这些真实记录下来的视频在b站上大受欢迎,账号从过去不温不火到播放量一下子翻了几十倍。观众的评论也伴随着播放量纷沓而来,有些是好奇,各种各样的问题涌入了她的私信箱。“我原本以为大家从新闻中已经对方舱生活有了很多了解,没想到对我的内容还是很感兴趣。”

姚晴怡把自己的方舱经历做成了五个视频,每三天更新一次,整个系列在5月20日正式完结。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她上传完最后一个视频的那天,却再次收到了疾控的电话,告知她核酸检测结果再次出现了异常。同时居委会也通知她做好准备,随时可能要再次转运去方舱。幸好,当天核酸复检结果为阴性,她不用再一次去方舱了。

10

从方舱回家后头痛持续了两周

刘先生 媒体从业者

4月初,刘先生一家四口先后感染上“新冠”,并成为了他所居住小区的“首例”。他与爱人和女儿一起申请进入亲子方舱。“方舱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除了洗漱和上厕所有些不方便,吃得倒是不错。”

10个“新冠”治愈者的经历:3个月过去了,他还是没敢告诉家人(组图) - 4

而最让刘先生困扰的是如何与妻女一起回家。由于感染者入院后第2天起,每日要进行核酸检测。连续2次核酸结果阴性才符合出舱标准。然而一家三口的阴性报告始终没能同步。“我想向方舱工作人员争取,跟还未成年的女儿一起回家,但没有成功。”无奈之下,刘先生只得求助居委,幸好居委同意派车,把女儿从中转点接回社区。刘先生至今对这样的安排感到不解,“在流程上,其实完全可以做得更合理、更人性化一些。”

回家前,居委会已经为他们安排了专业的全屋消杀,邻居们也始终友善。最初一周,全家需要隔离足不出户时,左邻右里还纷纷“投喂”食物。

有些意外的是,刘先生的爱人回家后发了持续一个星期的低烧,他自己也断断续续有头痛症状,持续了两周后才逐渐缓解。从来没有头痛史的刘先生一度想去医院做核磁共振检查。他在咨询了医生朋友后得知,这些都属于常见的短暂后遗症现象。

近期,已经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的刘先生对“新冠”康复者遭遇职场歧视有所耳闻。在他看来,这是由于企业本身对“新冠”病毒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解。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一旦出现阳性感染者,很容易让他们产生直接的经济损失。但实际上“新冠”病毒并没有那么可怕。“莫名其妙”复阳的概率并不高,而且在复阳之前也并没有传染性。

如何向全社会更广泛地科普,消弭隐藏的风险,如何保障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不再因病毒的持续而频繁受到影响,或许才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王宇航-1992
王宇航-1992 2022-07-11 回复
大病初愈,什么都不想说了
奔跑的小圈圈
奔跑的小圈圈 2022-07-11 回复
人心比病毒更可怕
William宇
William宇 2022-07-11 回复
病毒面前我们都是受害者,疫情过后的心里介入很有必要
QQ77ZZ
QQ77ZZ 2022-07-11 回复
一定要快快乐乐的活着
Emma酱是吃货
Emma酱是吃货 2022-07-11 回复
光治愈身体不行,还要治愈心灵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