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掀起了惊涛巨浪(图)
当深水里的巨鲸浮上来发起它的攻击,海水会被巨大的力量搅动,这个生态系统里的生物,也都或仓皇逃窜、或屏息应对了。
在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上,宁德时代就是那一头巨鲸。
万亿宁王向来是个狠角色,对锂矿、整车厂商都颇为强势,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动力电池的定价权。
像特斯拉一样,宁王也突然发起了一场价格战,令整车厂商变色、电池公司惊慌。
华尔街见闻从多家车企和产业链人士处了解到,近期宁德时代向包括蔚来、极氪和问界等车企主动推介了一个“锂矿返利”计划,变相降低了电池价格。
就像特斯拉降价一样,对于占电动车成本超一半的动力电池而言,宁王的降价,无疑是一颗深水炸弹,在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若该计划实施,动力电池和整车的成本、价格都将重新排列,整个市场的玩家,也将再次洗牌。注意,巨鲸已经快速游来。
开春赌局
华尔街见闻获得的协议摘要显示,车企在与宁德时代签署协议后,车企前3年从宁德时代采购的电池不低于自身出货量的80%,第4-5年不得低于前一年;车企也要为相关锂矿建设支付预付款。
作为回报,车企在每年年底可以有一定份额(比例动态调整)的电池碳酸锂价格,以20万元/吨价格结算。
目前,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仍在43万元/吨的高位,宁德时代相对折半的结算价格,极具杀伤力。
截至目前,宁德时代对此不予置评,但也未予以否认。
阿维塔方面则对华尔街见闻表示,在与宁德时代的工作沟通中有提及此事,但目前没有确认信息可披露。
一名头部新势力采购人员表示,他们也听说了这个计划,公司内部也想和宁德时代谈这个合作。
面对当前依然高企的锂价,宁德时代主动降价的动作,被视为是应对二三线电池厂商的追赶,以及整车厂的叛离,捍卫自己绝对领先的市场地位之举。
对宁王而言,这无疑是场豪赌,搏锂价会跌到20万元/吨,或者说未来三年,它自己可以承受这样的价格。
以碳酸锂市价的一半供应电池来锁定车企,如果锂价摆脱眼下下降趋势反弹,上游锂矿厂也不予支持,宁德时代需要付出巨大代价。
不过,宁德也有降价的底气。
它近些年其密集投资了多个上游锂矿项目,在江西宜春的锂云母项目预计在年底出货,此外其还拍下了四川锂辉石项目,与玻利维亚签署了锂盐湖开采框架协议。
根据机构测算,宁德时代的自产碳酸锂成本不会超过20万元/吨,可以应对返利协议下的供给。
况且宁德时代也不打算靠碳酸锂的差价赚钱。
接近宁德时代的人士认为,相比其他电池厂商,宁德时代的优势在于极限制造的能力,产品良率高、稳定性强,只要碳酸锂价格不飙升,这份返利计划就能够实现以价换量,对整体盈利能力不会有太大影响。
事实上,今年以来,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全年增长预期的走低,让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下跌了超15%。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近期便预测,碳酸锂价格在今年下半年会到35万到40万/吨,从长远看,会在20万左右形成一个平衡点。
激烈洗牌
在碳酸锂价格正处博弈期之际,宁德时代的这份返利计划,在整车厂商、电池公司和锂矿企业之间,掀起了巨大的风浪。
从部分车企反馈情况看,过往宁德时代报价比二线厂商高10%左右。
电池卖给整车厂的售价除了碳酸锂价格,还有基础价,以20万元/吨锁定的价格只是碳酸锂价格的部分,整体算下来宁德的并没有比其他厂商便宜很多。
但换取的却是三年以上的深度绑定,以及提前支付一笔不菲的锁定金,这也是令一些整车厂颇为犹豫的点。
尤其是包括蔚来、埃安在内的厂商,都有了二供、三供,甚至自研电池的计划,如今又要重回宁德时代怀抱,有些难以取舍。
而对于二三线电池厂商来说,宁德时代的这份方案亦冲击力不小。
一位长期关注锂电行业的投资者表示,宁德时代利用低价电池绑定整车厂,对二三线厂商打击大,会影响整个行业定价,预计未来下半年到明年动力电池毛利都会受影响。
“如果参与到宁德时代的方案,意味着二供、三供只能拿到20%的供应量。”
尤其是眼下像蜂巢能源、瑞浦兰钧等排名靠后的电池厂商正在筹备上市事宜,如果宁德时代通过价格战成功实现了对二三线电池厂商的拦截,这些电池厂商的估值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它们融资扩产的进度。
受此影响,2月17日-21日,动力电池板块亿纬锂能股价下跌8.42%,中创新航则下跌9.98%。
目前,包括蜂巢能源等在内的二线电池厂商也跟进给出了降价方案;市场认为,会有更多电池厂商跟进降价。
对上游锂矿而言,宁德的这个动作发起的时机非常微妙,也有可能倒逼锂价继续保持下跌态势,让过去两年虚火的锂价回归正常。
总之,宁德时代的返利降价,就像特斯拉一样,搅动着这个仍在混战中的新能源产业,促使整个产业链进行全新的重构、变革。
作为一个以终端需求为导向的工业,在经历了过去两年的闭眼狂奔之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然发生了变化。
一边是锂价非理性的上涨,让电池、整车成本居高不下;一边是特斯拉掀起的降价风暴,已经蔓延至产业链中上游。
电池的成本,已成为新能源产业链不可承受之重。而从中国和全球来看,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大势不可逆。
如何降低过高的材料成本,撇除非必要的中间环节,也是这个行业的内在追求。
这也昭示着,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竞争会愈发激烈,在电池降价后,车企也有了进一步降价的底气。
整个产业重新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博弈,寻求利润与规模的平衡点。
狂飙了两年的新能源产业链,也将随之洗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