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04日 25.0°C-25.0°C
澳元 : 人民币=4.72
凯恩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华二代才女写的小说在西方广受好评,却为何不受华人待见?(组图)

2023-05-30 来源: 荞爸的澳洲来信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最近读了两本很有意思的幻想类英文小说,一本叫《巴别塔或暴力的必要性:牛津译者革命秘史》(Babel: Or the Necessity of Violence: An Arcane History of the Oxford Translators' Revolution),一本叫《罂粟战争》(The Poppy War),两本都跟中国有关系。

(一)

作者Rebecca F. Kuang,中文名匡灵秀,今年26岁,出生于广州,4岁随父母移民到美国,大学毕业于乔治镇大学历史系,后来获得了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汉语硕士学位,当下在耶鲁大学攻读东亚语言文学博士。

华二代才女写的小说在西方广受好评,却为何不受华人待见?(组图) - 1

她大一时为了让父母开心,选的专业是经济学。但是让父母开心的结果就是自己不怎么开心,所以大二就休学一年,到中国教高中生英文辩论。在这一年里,她从祖父母那里听到了不少中国近现代的史实,深受触动。所以一回到美国,她就把专业换成了历史,然后着手写小说。

她19岁开始写《罂粟战争》,到22岁完成出版,获得了星云奖和世界幻想小说奖提名,多家美国媒体将它列为年度最佳小说。截至2022年,《罂粟战争》已被翻译成14种语言,但没有中文。

但我估计,不会有中文版出现,至少不会有简体中文版。

(二)

《罂粟战争》是怎样一个故事呢?是以一个大陆国(Nikan)和一个岛国(Mugen)之间的战争为背景,讲述一个农村女孩进入官方军校学习,成长为女战士,习得降神魔法的故事。

用豆瓣网友的话来说,这本书就是中国元素大乱炖。

书名说的其实就是鸦片战争,大陆国明显是指中国,而岛国可以指鸦片战争中的英国,也可以指二战中的日本。

逃离京城的女皇可以是指慈禧,也可以指蒋介石。

大陆国临时首都遭到岛国军队屠城那一段,一定是取材于南京大屠杀。岛国的人体试验室,也一定在说731部队。最后的炸坝水淹敌军,也一定影射的是花园口决堤。

华二代才女写的小说在西方广受好评,却为何不受华人待见?(组图) - 2

大陆国分为十二个省,分别以十二生肖命名。还有一些真实的中国地名,比如武当山、天山、秦岭。

书中主要人物的名字拼写大多很奇怪,但他们似乎都有一个符合拼音规则的大名。比如女主角Rin的大名就叫Fang Runin,尽管nin很难对应到适合取名的汉字。有少数人物的名字取自中国的神话历史传说,比如Jiang Ziya、Nezha、Su Daji。

小说中出现的书籍也是《孟子》、《庄子》、《孙子》之类的中国古籍,还提到了玉帝、二郎神、美猴王这些神仙的名字。女主为进军校而通过的考试,是科举。

另外,人物对话中还说起了甲醇兑出来的假酒、用头发做成的酱油、用地沟油做的煎饼。这些明显都是源自中国的市井传闻。

(三)

看完以上,你大概可以明白这是怎样一本书。而所有的争议,正是由这些中国元素而起。

比较一下这本书的网络评分,你会发现Goodreads上是4.17(总分5),而豆瓣上是7.2(总分10),也就是说中国读者给出的评价要比外国读者(估计多数是英美的读者)低一个档次。

华二代才女写的小说在西方广受好评,却为何不受华人待见?(组图) - 3

华二代才女写的小说在西方广受好评,却为何不受华人待见?(组图) - 4

Goodreads上的4.17是什么水平?可以参考一下这些热门幻想类小说:《哈利波特》在4.4-4.7之间,《冰与火之歌》在4.1-4.6之间,《饥饿游戏》在4.0-4.4之间,《暮光之城》在3.5-3.8之间。

鉴于《罂粟战争》的两本续集的评分分别为4.39和4.33,那我们可以说在英美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跟《饥饿游戏》相当。但在豆瓣上,《饥饿游戏》三部曲的评分是8.3,比《罂粟战争》要高一个档次。

而如果翻看一下《罂粟战争》在Goodreads上的差评记录,打低分的大多也都是华人。

我自己是华人,读完以后觉得这本小说脑洞很大,情节抓人,人物关系的设置不落俗套,配得上4星的评分。所以就很好奇——其他华人都是怎么想的?

(四)

先看豆瓣,摘录几条低分豆瓣短评:

挺失望的吧。前面大段的孟子庄子乱七八糟的中国人名草船借箭地沟油等出现让我一度非常尴尬。后面说服自己接受这个设定但是情节真的不太行,文笔也是。我觉得年轻作者的通病就是积累不够,导致对人对事对冲突的描写都显得很无力。历史和神话不是生搬硬套,一个ABC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难道就止于此了?

太差了,文笔差,设定也差,思想更差。完全是ABC作家一知半解、囫囵吞枣的四不像产物。

槽点太多,给不懂中国的人专供的中国元素。

首先,我觉得很神奇的一件事,是豆瓣用户用中文评价一本英文小说“文笔差”。我并不是说不能用中文评价,而是Goodreads用户基本都是书虫,他们评出来的4星小说,无论如何不可能文笔差。

其次,豆瓣用户的吐槽点,基本就是“中国元素大乱炖”的问题。大概意思就是说,海外华人二代对中国文化不懂装懂。

类似的评价我在电影条目中也看到过多次,比如批《花木兰》不符合中国史实,喷《尚气》是“杂交电影”,骂《摘金奇缘》是“假洋鬼子的假中餐”,甚至《瞬息全宇宙》都被嫌普通话说得太烂。

反正,只要是美国人整点有关中国文化的创作,都会因为“不正宗”而被一些国人贬得一文不值。

(五)

再来看一下Goodreads。这里毕竟都是资深英文读者,差评文也足够详细而深入。

有一篇差评是这样说的:

Some of the most sickening, abhorrent instances of violence Kuang inflicts on characters in her book are things that happened to real people, as documented in photographs and first person accounts. Kuang is incredibly graphic about these details, and she's not using her imagination, but rather history, to write these scenes. To me, it feels exploitative and incredibly tasteless. To use other people's pain to make your fantasy novel more exciting. It's a line that I think shouldn't be crossed.

Perhaps I'm more upset than I should be because I'm also Chinese-American and I care too much about how these things are represented and handled because let's face it, the audience for this work is going to be majority white Americans, who might not understand just how much of this is fact, not fiction, as the extent of how much this is taken straight from primary sources isn't made explicit in the blurb or in some sort of author note.

大概意思是说,匡灵秀描写的战争惨剧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她为了让情节更加刺激,就利用了这些史实。这一方面揭开了受害国的伤疤,另一方面导致了不知情的美国白人读者的误解。

另一篇差评是这样说的:

I was born and raised in China, and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attempted a novel from a Chinese-American author. My background inevitably affected my reading experience.

The worldbuilding is lazy to say the least, and very problematic in my opinion.

The author doesn't spend too much time on worldbuilding and as much as there is, almost all of it is a direct depiction of China. Which is fine -- I won't sing the praises of the book's originality or creativity, but I would've been OK with treating it as alternate history -- except there are these little tweaks here and there that just make things really jarring.

I think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matters, and swapping concepts like this is misleading. An unsuspecting reader would either expect these concepts to be real, and consequently take the half-truths as cool trivia facts, or expect them to be purely fictional, and consequently praise the author's creative imagination.

大概意思是说,这本小说的世界观打造太懒惰了,太多元素都是直接从中国文化挪用过来;而且问题很大,因为对这些元素进行了大量曲解。不知情的读者要么以为都是真的,从而误以为中国文化就是这样的;要么以为都是假的,从而误以为一切都出自作者惊人的想象力。

总结一下,这两个评论者不约而同提到了同一个担心:这部小说会让美国人误解中国人。

(六)

第二个评论者还举了大量的例子(原文为英文,以下的摘录都是我用中文转述大意),ta说:

没有中国人会用鼠和狗当作地名,书中的苏妲己和姜子牙跟真实的历史人物完全没关系,科举也不是大学入学考试,六十四卦里也没有“网”这一卦。

ta还问:

如果有这样一部小说,主角是华盛顿,他的副官是耶稣和玛丽,乘坐五月花号去打内战,内战双方分别叫黑州和白州,那美国读者会喜欢看么?有多少人会觉得受到了冒犯?

这个评论者的英文真的很熟练,但我觉得ta的立论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在这篇评论下面留言:

幻想小说里的历史文化元素是不一定要完全准确的。

如果你读过金庸,你会发现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有误导性的,但他的小说在华人世界非常流行。

如果你看过America: The Motion Picture,你会看到华盛顿跟林肯、爱迪生并肩作战,爱迪生还是个华人女移民。我从来没听说有美国人觉得被冒犯了。

ta很快就回复我了:

如果不准确,OwnVoice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书就是作为多元文化的代表而推广的,对不熟悉书中文化的读者而言,这就是了解那种文化的一个渠道。

金庸小说是为熟知本国历史的读者而写的,America: The Motion Picture是恶搞的架空历史故事,跟本书不是一回事。

你说的小说和电影,普通受众不期待它们是准确的;但是,OwnVoice小说的读者却期待它们是准确的。如果读者不知道信息不准确,那作者就是以假乱真,那就具有冒犯性。

我不知道OwnVoice是什么,就用谷歌学习了一下,原来这是一种近几年发展起来、但似乎并没有壮大的小说门类。作者一般来自少数群体,讲述自己群体的故事,比如黑人作者讲黑人的故事,同性恋作者讲同性恋的故事,从而起到代表群体发声的目的。

我就回复ta说:

作者有说《罂粟战争》属于OwnVoice?我觉得这是出版公司营销上的问题。不管怎么样,幻想小说就是幻想小说,期待小说准确的读者,是自己期待过高了。

ta马上又回复我:

少数群体作者写的关于自己文化背景的书,就是OwnVoice,作者给自己贴不贴这个标签都不重要。读一本OwnVoice的书,意味着读者已经确信,书里的描述保持了尽可能的真实性。

后面我们又互相回复了一次,但回来回去也还是老样子。ta坚持认为《罂粟战争》就是属于OwnVoice,就是需要文化的准确性;我坚持认为小说的本质是虚构,作者没必要为读者的期待负责。

(七)

如果ta所说的“读者期待论”,是在真实的美国读者中大规模信奉的,那我觉得会是一件比较恐怖的事情。

首先,读者会自行给小说的流派和门类下定义。如果是门类是OwnVoice,那他们就规定,必须要做到文化代表性的准确。

其次,读者会自行给某本特定小说归类,而不需理会作者的想法。我说你是OwnVoice,你就是OwnVoice,不必解释。

然后,读者发现这本小说文化代表不准确,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

一切都是读者一厢情愿的想象,作者却需要为他们的想象负责,这是我能想到最惊悚的绑架。

这就好比一群父母创造了一个孩子的类别,叫做“学霸”。他们规定,如果是学霸,就必须学医学法。然后他们就告诉自己的孩子,你就是学霸,如果你不能学医学法,我就会受到深深的冒犯。

这算是哪门子道理?

(八)

不管是豆瓣用户,还是Goodreads华人用户,他们都动用了同一种武器,那就是“凝视霸权”。

一部文艺作品出来了,就必须按照他们的角度打造一个框框,然后接受他们的凝视。就华人的作品而言,这个框框就是——文化必须正宗,历史必须准确,审美必须统一。

一句话,就是屁股不许坐歪了。

但是作者有自己的屁股,也有自己的坐相,什么时候开始必须跟着某个读者群的眼光而挪动了?

关于这本书,其实还有很多问题可以探讨。比如,将真实的惨案写进小说,是不是揭受害者的伤疤?比如,给虚构的角色套用真实的人名,是不是偷懒?比如,不明真相的群众看了小说,会不会对历史产生误解?

我相信,作者虽然年轻,但以她的才华和教育背景,一切都有自己独到的考虑。

至少我看到在油管上,有不少白人读者根据这本书里留下的线索,自行追寻真实的中国历史。

对不爱追究历史真相、只爱满足自我想象的人来说,误解不误解也并没有什么所谓,是不是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