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向我要$33万去办婚礼,我拒绝了,我是个坏爸爸吗”?评论超4000......(组图)
许多场合里我们都听到,西方社会里有一种习惯——孩子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再向父母伸手拿钱。
但时代在变,情况也在变,有年轻人开始“爱上”了啃老,也有年轻人开始“不得不”啃老。
01
女儿要$20万赴新西兰办婚礼
父亲为难发帖求助
一般来说婚礼都是件花钱的事,所以当女儿结婚时,希望爸妈能资助一点也是无可厚非——问题只是:父母该出多少?
最近,一位来自纽约的爸爸在Reddit论坛的“我是混蛋吗”板块上发帖说,自己拒绝了女儿伸手要钱的请求。
这位爸爸说,自己答应了为女儿的婚礼出钱,但没想到她想要的是在新西兰办一场奢华的婚礼。
“我们人在纽约,她现在向我要20万美元(约合33万纽币),而且这还不包括宾客们去新西兰时要花的费用。”
资料图 图:Pexels
这位爸爸觉得这完全是毫无意义的炫富,于是拒绝了女儿的请求。
而就在拒绝那一刻起,他便被家里两位女性孤立了——女儿开始不理他,太太也埋怨说:其实他们家能负担得起这笔钱,为啥不满足一下女儿呢?
他写到:“我开始想,我是否应该硬着头皮‘烧钱’,疏远家人,才能让我女儿的梦想婚礼成真......”
资料图 图:Pexels
02
网友:过度溺爱酿苦果
爸爸:自己穷过,搞砸了
这个帖子下面目前已经累计有4千多条评论。
有网友在帖子下面调侃说:“20万太多了!给我5千,我叫你爸爸!”
有网友说:“听起来她是想用婚礼在社交媒体上炫耀你的财富,在离家9,000英里之外办场20万的婚礼,太疯狂了。”
还有网友针对现实会遇到的问题来分析:
“这种情况下你不算混蛋,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你是个混蛋——因为你把自己的女儿宠坏了。”
“老实说,你这样在经济上纵容女儿,反而会让她日后真正碰壁时摔得更惨。”
“你不是不让她办婚礼,只是不想成为ATM机而已,要是宾客没钱去新西兰参加婚礼那咋办?你包他们的机票食宿吗?”
资料图 图:Pexels
这位爸爸回复说:“其实不少亲友都难以负担飞去新西兰参加婚礼,有些家人甚至连护照都没有。”
也有网友安慰这位爸爸:
“别太难过,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是啥都没的,所以才给我们的孩子有过度的补偿,但也让他们有时变得欲壑难填,你不是一个人,你也不是一个坏的爸爸。”
这位爸爸说,自己出身贫寒,不想女儿受自己受过的苦,但却在养女儿这件事上搞砸了......
男方那边家人也挺多的,所以明天他就要开始打电话去问在纽约办一场100多200人参加的婚礼到底要花多少钱。
“弄清楚后我会给她们一个选择:要婚礼还是要房子。但要是我太太还是不满意,那估计我的好日子依然远着了......”
03
“别给孩子们经济资助”
如果说20万美元的婚礼赞助确实有点过分,那到底“要不要在孩子需要钱,例如念大学、买车、买房等方面给他们资助”,如今也成为了新西兰爹妈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本地媒体NZ Herald早前的一篇文章阐述了一部分新西兰家庭的传统观点——“别让孩子们啃老”。
文章作者有一个在读大学的儿子,她坚定地认为儿子需要自己打工、做好理财计划、管理自己的学生贷款,在年轻时学会如何让自己的经济状况保持稳定。
没错,她儿子的学费和住宿费都需要自己去赚,她一分钱都没给他。
图:NZ Herald
她说,家庭条件还行的孩子自然而然地会认为“如果有什么紧急情况,家里人都能为他兜底”,及早切断孩子的经济联系,其实是教育他们“学会自己成人其实更重要”。
而且退一万步来说,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其实并不缺钱。逢年过节时小孩可能会收到一些,爸妈也会给他们买保险或者Kiwisaver之类的投资,更别说慷慨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
文章认为,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们,更需要从小就培养起对金钱的管理。
“最不适合借钱给他们的成年子女,就是那些一点钱都存不下来的人,将来他们很可能会做出糟糕的财务选择。”
作者说,那些没建立起正确理财观念、啃老的孩子在成年之后,也可能会一啃到老,让父母在年迈时在经济和生活上遭受不必要的罪。
所以她认为,及早培养经济独立的孩子,就是减少成为受害者的最好办法。
04
说好的不啃老
但终究败给了现实
正所谓道理我都懂,但仍过不好这一生。
像国内年轻人月薪被退休人员工资倒挂一样,新西兰年轻人的经济状况也不比父母们当年。在目前的现实大环境下,许多爹妈还是不忍心对子女说不。
奥克兰人Freya Adams是一位带着俩双胞胎女儿的单亲妈妈,三年前和丈夫分开后,现在一个人边工作边带小孩,还要面对着飙升的各种生活成本。
“我那两居室的公寓房贷翻了一番,物价和油价都不断在涨,我也没喝酒、不抽烟、不买咖啡、没给女儿们买新衣服,我已经省得不能再省了。”
Freya Adams一家 图:卫报
半年前,孩子的外公外婆给Freya提了个建议:实在熬不住的话要不搬回来和爸妈一起住吧。
说实话Freya一开始是不愿意的——毕竟自己是一个已经32岁的妈妈,本来都已经经济独立了,谁知生活却一步一步变成这个样子。
但从经济支出和孩子成长等角度考虑的话,搬回去的好处远远超过坏处,于是现在Freya就带着孩子,回到了自己爸妈家一起住了。
Freya Adams一家 图:卫报
像她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
54岁的Clare Happs最近让22岁的儿子回皇后镇附近的家住。
虽然儿子做工程能赚不少,但要是继续租房住的话,每年开销就要6,000纽币,即使有爸妈的帮助都很难凑够首付的钱,所以还不如住家里。
31岁的Tessa Wicks目前和丈夫住在妈妈家后院的一套一居室房子里,象征性地给交一笔远低于市场价的房租,订好了计划,希望能在5年内凑够钱,在惠灵顿买套房。
她说:“如果没有我妈,这个时间可能得增加一倍。”
在上一代新西兰人的传统观念里,孩子一旦走出社会就应该自己独立了,但如今这种趋势正逐渐发生转变。
根据新西兰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新西兰18至34岁的人中约有25%与家人住在一起。
05
父母银行成第五大“贷款机构”
新西兰消费者协会Consumer NZ去年做了一份调查,结果显示:“父母银行”是新西兰第五大自住型业主的放贷机构。
顾名思义,父母银行(Bank of Mum and Dad)指的就是自家爹妈的存款。消协的报告指出,新西兰的爸爸妈妈们已经放出了价值226亿纽币的“贷款”了,仅次于ANZ、ASB、Westpac和BNZ这“四大银行”。
图:interest
和国内一样,目前新西兰年轻人靠打工攒钱买房相当困难——2002年新西兰房屋均价是18.6万纽币,是当年平均收入的6倍;而2022年房价中位数是89万纽币,相当于收入中位数的15倍多。
消协的报告指出,14%新西兰家长自掏腰包给孩子买房,平均贡献额度为10.8万纽币,换算下来就相当于有20.8万个家庭这么做了。
图:interest
数据显示,近九成(87%)父母很乐意帮自己孩子买房,六成(62%)家长会动用自己的积蓄,近1/4父母通过节衣缩食来给孩子凑钱。
图:interest
家长们最常见(61%)的资助方式是“赞助首付”,其次(25%)是让孩子搬回来住,不收他们租金。
但这也不是说,家长们能轻轻松松就掏出一笔钱给孩子买房——有一成父母表示,给子女财政支持其实让他们面临中度甚至严重的经济压力。
而且就算说是“贷款”,但有近六成(58%)家长压根没期待过孩子会还钱,26%家长期待孩子们有钱时能还一点,只有16%会期待孩子们会定期偿还。
图:新西兰消协
消协说:“仅仅靠找份好工作,平时好好存钱已经很难买得到首套房了,父母银行在首次置业里的作用越来越关键,也意味着谁家孩子能买房,谁家孩子买不到房之间的鸿沟会越来越大。”
对于这种情况,有网友留言说:
“作为爹妈拿不出钱的人,去open home看到有父母资助的年轻人时,我总是百感交集。
“我不嫉妒那些想帮孩子的父母,但我能看待代际财富问题是如何变得越来越复杂的。
“我真正嫉妒的,是那些用他们投资房收入来帮孩子买房的父母,这分明就是打我们这些靠工作攒首付的人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