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商会:中国政治风险增加,企业有退有进(组图)
本文转载自德国之声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欧盟在华商会发表一份报告指出,由于在中国商业环境逐渐政治化,近年来企业面临的风险倍增。而企业的应对方式颇有不同:部分更加投身中国市场,提高本地化。部分则被迫退出中国。
欧盟在华商会这份名为"风险意识:经济安全的政治意义"的报告写道,近年来,随着政治慢慢渗透到商业环境中,在华欧洲企业面临的风险量级、复杂性和严重性都倍增。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为风险管理、合规(compliance)分配更多资源。
在欧盟商会2023年商业信心调查中,创纪录的64%的受访者表示,在中国做生意比去年同期更困难。
报告写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中国市场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整体商业环境变得更加政治化。企业很难把握包括国安法规在内宽泛模糊的规则。
欧盟商会: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为风险管理和合规分配更多资源
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地吸引力下降
欧盟商会2023年商业信心调查发现,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下降。视中国为前三大投资目的地的会员比例降至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11%的受访者表示,已在2022年将投资转移出中国。10%已经或正在将亚洲总部迁出中国。
此外,四分之三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两年重新评估了中国供应链。12%表示,正将部分供应链移出中国。
替代中国不容易
不过,报告指出,对欧盟商会成员的采访发现,即使在同一行业内,企业也可能采用截然不同的策略,并且对于在中国的风险有不同的看法。这也取决于企业决策者。
欧盟商会的报告用了相当大的篇幅阐述欧盟、中国与美国各自对于"去风险"的政策路线,特别提到新冠疫情以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凸显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
但在许多情况下,企业无法找到替代中国的选项。有四分之三的欧盟商会成员从中国进口无法轻易找到替代品的关键零部件,要么是替代品太昂贵,要么是兼容和性能问题。
此外,企业还遇到在其它市场缺乏生产能力和相应基础设施的问题。以纺织业为例,尽管外国直接投资已从中国转向亚洲其它国家,但该行业企业仍依赖来自中国的中间产品。
新投资需要尽职调查 而商业调查成高风险
而在新投资方面,报告特别指出,企业的规划需要通过进行严格的尽职调查,对目的地商业环境和风险进行全面评估。而中国由于《反间谍法》、《对外关系法》等法律中对国家秘密的不明确界定,导致开展商业信息调查成为高风险活动。包括中国2023年上半年对美国投资咨询公司的突击搜查,也令其它企业担忧会有类似的经历。
报告还指出,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担忧还包括,台海紧张局势可能升级对其运营产⽣的影响。
加倍下注?还是退出中国?
面对在中国的风险,企业采取了迥然不同的应对方式,从加倍下注到退出市场都有。
选择加倍下注的企业包括许多受中国政府欢迎的行业最大投资者。他们也是考虑到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活力。
也有企业选择经营活动不变,但态度更谨慎。报告引述一家欧洲跨国公司高管说,由于缺乏可行的替代方案,该公司目前从中国撤出的能力有限。但"我们越来越谨慎地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内部讨论已从成本和效率转向替代方案"。这位受访者表示:"如果有一天在中国以外有另一家工厂生产我们需要的产品,我们会考虑它。"
还有企业选择所谓"中国+1",也就是,不寻求退出中国,同时确定中国以外的替代方案,以增加韧性。报告引述一家建筑公司说,2022年为应对中国清零政策,就已调整在中国的供应链。此外,该公司也感受到,在中国意识形态已优先于经济关切。该公司已开始为目前完全依赖中国的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寻找替代性来源,预计将在三年内实现。该公司不会主动放弃现有中国供应商,而是在未来发生重大干扰时能迅速撤离中国。该公司仍继续在中国投资,但不会大幅增加投资,也不打算大型收购和扩张。
而部分企业则无奈退出中国市场,特别是涉及到半导体等技术产品,可能受到西方制裁或出口管制等。
欧盟商会主席Jens Eskelund表示,确保经济安全是理所当然的,但具体执行中应尽量降低对商业的影响
呼吁降低对商业的影响
欧盟在华商会主席彦辞(Jens Eskelund)表示,确保经济安全是理所当然的,但具体执行中应尽量降低对商业的影响。报告建议中国政府采取更为精准的政策措施。
就在周二,中国国务院推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行动方案",其中涉及市场准入、跨境数据流通等内容。去年8月,中国国务院已推出"外资24条"的意见文件。外国企业表示,关键是承诺得到落实。
本文转载自德国之声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