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娶二婚女与家人决裂、拒绝参加父亲葬礼、却反被抛弃的留美精英:患精神病、流浪街头16年…(组图)
有一段网传视频在中文互联网上刷屏了。
一个中国老乡,露宿在美国纽约的街头,身处困境的流浪者却在言谈举止间流露出不凡的气质,很明显是受过高等教育。
经过一番交谈,这位流浪者自称曾是留美博士,不仅从复旦大学少年班毕业,更是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亲自主持的项目选中,前往往美国深造。
他曾经是华尔街软件开发领域的精英,拥有着让人羡慕的学术与职业成就,物质生活也无忧。
但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拥有着人生高端配置的人才,竟然已经在异国街头露宿流浪了16年,让所有人都无法理解。
随着更多媒体的跟进报道,一个少年天才、精英青年的人生图卷缓缓展开,观者或质疑不解、或惋惜感叹。
被“天才神童”光环照亮的人,人生真的就会一帆风顺通向塔尖吗?
少年神童,中年跌落
寒风凛冽的冬季,气温已跌至零下3度,美国纽约的街头空旷、寂静无声,唯有寒风在街角呼啸。
在这样一个冷清的街角,却有一抹醒目的蓝色吸引目光,那是屋檐下蜷缩着的一床蓝色被子。
远远望去,被子和裹挟其中的身影显得格外醒目。
拍视频的人缓缓走近,一开口就是一句中文——“老乡?”,因着声音,被子里的人微微颤动了一下,挣扎着探出一颗头来。
这是一张典型的华人面孔,花白而凌乱的头发、两腮通红,他就是主人公孙卫东。
孙卫东和拍摄者打了声招呼,露出有缺漏的牙齿,他接过对方递来的牛奶,眼中满满都是感激。
他向拍摄者“诉苦”,说昨晚自己是在地铁站度过,感慨还好自己如今身体还行:“最怕生病。”
这次短暂的拍摄与交流,让网友对孙卫东这个人有了模糊的印象,直到元旦下午,又有人来与孙卫东约见面。
在这场对话中,孙卫东讲述他的过去。
出生于1969年的他原本是江苏江阴人,30岁之前的人生平顺得不可思议,从小到大,他都是让父母骄傲、旁人羡慕的优等生。
16岁时,孙卫东以江阴市高考状元的身份被复旦大学少年班录取,到了本科毕业,他因成功拿到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创设的专项奖学金,有了机会赴美读研。
在美国,他一口气读完了物理学硕士、博士的课程并拿到相关学位,最终留在当地任教,同时继续自己博士后的学业,怎么看前途都是一片光明。
其后碰上计算机与互联网行业的高光时期,孙卫东毅然决定换专业学习计算机,随后转战华尔街,在那个年代就拥有了一份年薪超过13万美元的工作。
这也让他成功跃入美国的中产精英阶层,并顺利地拿到了绿卡。
然而,人生总是充满意想不到的转折,自这以后他的人生剧情开始急转直下。
随后几年,他因缘际会邂逅了一位离异带娃的华人女子,她温柔体贴又善解人意,让独自身在异乡的孙卫东心动不已,很快便决定与其共度余生走入婚姻的殿堂。
但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当妻子通过与他结婚也顺利拿到绿卡后,出其不意地向孙卫东提出了离婚。
离婚后的孙卫东心灰意冷,孤独与挫败让他决定回国,但却在回国乘坐的火车上被偷走随身携带的3万美元。
这根“稻草”最终压倒了他,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
就连自己的精神状态也每况愈下,不仅出现幻听幻视症状,甚至开始分不清现实与幻觉的边界。
就这样,自2007年起孙卫东开始了流浪生涯,过着乞讨和捡拾垃圾维生的日子,这一转眼就是16年。
流浪的日子里,他不仅经常饥寒交迫,很多时候只能靠别人丢弃的食物充饥。
夏天在公园的长凳上打盹、冬天就躲进地铁站里躲避严寒,就连牙齿也因为常年的营养不良脱落得参差不齐。
为什么一个光芒万丈的少年天才,明明前途无量,却因为令人匪夷所思的一点“小事”人生坠落至此?
只会考试的“天才们”
这样的神童“坠落故事”,孙卫东既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还记得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10岁神童上大学的主角张炘炀吗?
他从小就表现出过人之处,两岁时已经开始认字,短短三个月的识字量达到了一千多。
父亲张会祥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坚信儿子就是神童,于是决定全身心投入到他的培养上。
年仅5岁,张炘炀就进入小学,一路跳级,仅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别人需要六年才能完成的小学课程。
10岁以超低龄考生的身份参加了高考,成为当时全国最小的大学生;
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本科课程,以13岁的年龄成为全国最小的研究生;
16岁考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再次刷新自己的最小年龄纪录……
在极致的“求学”过程中,张会祥对儿子的成长进行了全方位的干预,从选择学校到决定是否跳级,他都一手包办。
在他眼中,学习是至高无上的,其他的一切似乎都不那么重要。
然而,张炘炀却并不“感恩”父母的这种付出,反而早已埋下深深的怨恨,童年时期的他几乎没有同龄朋友,这种高压管制逐渐让他变得压抑,内心深处是渴望反抗的。
后来他从大学教师的岗位辞职后,与朋友合作开展项目以维持生计,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日常开销也要靠父母时不时的接济。
如今的他不仅待业在家不工作,经济状况也很堪忧,甚至扬言要一辈子“啃老”。
回头看看,张炘炀几乎就是另一个孙卫东,只不过一个坦率地把生活责任推回给了父母,另一个则以自我放逐的流浪来回应一切。
孙卫东在美国度过了近30年的时光,期间仅回过一次老家,与家人亲朋关系也非常疏离。
当媒体试图联系他的直系亲属时,得到的回应都是冷漠和回避,话里话外也都是对这个家族“曾经骄傲”的厌烦与不屑。
当年父亲去世时他都没有回国,只象征性寄回了8千美金,80高龄的母亲脑梗瘫痪在床,亲弟弟照顾,而他从头到尾都漠视不理。
除此外,他在面对挫折时的脆弱和逃避心态,更是让人叹息。
离婚事件对他的打击也极大,直接导致他后来被负面情绪裹挟,工作也不要了,只想着逃回自己以前“不屑”的地方,结局也不甚美好。
从高峰跌至低谷,那么优秀的一个人,却完全无法适应挫折,更不愿降低预期从头开始来过。
后来的日子里,他错过了许多机会,既吃不下苦、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只心心念念找一份办公室的舒服工作,但精神状况却让他屡屡碰壁。
生活没有如他所愿,最终只有一步步越陷越深,手上的牌打完,就只剩下流浪一条路。
无论是张炘炀还是孙卫东,这类没能复制童年“奇迹”的少年神童们,大多数都被相同的原因困住——
在父母执拗的高期待里,他们人生的其他部分被学习与成功分割走了太多。
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会因起跑线上的优势而注定胜利,过快的成长往往以牺牲童年和青春为代价。
这些牺牲最终变成了“债”,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突然就需要偿还。
在年幼无知的岁月里,孩子们无法自我选择,但在掌握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刻,他们却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与代价去抚平那些“曾经失去”。
*注: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写在最后·
梁启超曾在给子女的家书中这样说: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但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那么你的智识越多,反而可能越有害。”
一时的学识欠缺,有很长的时间可以慢慢学习补足,而童年时养成的品质与性格则会影响一生。
希望更多的家长愿意珍惜孩子的童年和青春,不要盲目追求快速成长,而更关注孩子人格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
人生真正的胜利,不在于起跑线上的领先,而在于我们如何走完这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