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全球10万亿矿产,一年赚7227亿,他是中国真正的“隐形首富(组图)
聪明人都知道低调才是最奢华的炫耀,当别人对你一无所知,你才是最安全的。
我们中国富豪排行榜上排名非常靠前的一位企业家,就是这种低调的聪明人,他就是正规集团的创始人——王文银先生。
说起这个名字,也许很多对商业金融不了解的人都感到很陌生,但提起“世界铜王”这个称号,想必知名度还是不低的。
同样是商人,同样是“某某大王”,但王文银的风评就比曹德旺强不少。
打铁还需自身硬,想不被挖黑料,除了自己首先要没黑料之外,这也得益于王文银几乎从不在社交媒体上抛头露面,侃侃而谈。
这导致绝大多数人对这位中国的商业巨头几乎没什么印象,只知道他创立的正威集团,而他自己就像个“隐形人”一样,不为民间所知。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真的“家里有矿”,却低调行事的企业家,聊聊他发家的道路上,都经历了什么?
初出茅庐
有诗云:“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对于有才能的人来说,困境和挫折不是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机遇,无法伸展手脚。
对于年轻的王文银来说,他的人生道路也曾经一度迷茫,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这倒不是说他的生活贫困,举步维艰,而是他对当下的处境感到失望,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意义,他因此而苦恼。
一个出身于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能够完成学业成为高级知识分子已经是一种奢望了。
要知道王文银可是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安徽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家境十分贫困。
他能以这种穷苦的出身,靠自己的努力,在那个年代考入南京大学这种高级学府,这已经是祖坟冒烟,苍天眷顾了。
而更让他的父母倍有面子的,是他毕业后进入了上海市的国企,从此变成了吃皇粮的铁饭碗。
当时的国企职工月薪大概三百元左右,王文银每个月的工资是四百块钱,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市,这也算得上是高薪。
按理说,年轻的王文银对这种生活应该特别满意,自己二十多岁就实现了阶级跨越,既有社会地位,又有高工资,还能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但年轻的王文银,还偏偏就对这种安定的生活不满意。
在他看来,国企职工这种铁饭碗当然好,比起社会上的绝大多数辛苦讨生活的人来说这已经是香饽饽了;
但对他这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这种好也只是一般的好,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更伟大的事业。
铁饭碗确实稳定,但从另一种层面考虑,也没什么激情。
也许是穷苦的出身导致他小时候吃过太多的苦,也许是爷爷奶奶因为没钱看病导致他的内心痛恨卑微的活着。
王文银不甘愿就以一名国企职工的身份,平平淡淡的过完自己的一生,这样永远无法抚慰因为穷而遭受的痛苦。
最终,他决定放弃铁饭碗,辞职下海。
王文银到南方去闯荡,他要赚大钱,成大事!
辛苦打拼
俗话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任何脑子一热拍板做的决定,在冷静下来之后都能让人后悔得腿抽筋。
辞职后,仅凭着一腔热血南下来到广东深圳,在这个人不生地不熟的陌生城市闯荡。
没几天,王文银就认识到自己的鲁莽行事有多“愚蠢”,而现在最麻烦的是不知道怎么能赚钱。
到深圳好几天,想经商的王文银既没有做市场调研,也没找到合适做生意的合伙人。
他在国企干了几年小有积蓄,但积蓄再多,不赚钱也总有花完的时候,深圳物价还挺高,就这么干耗了一段时间,王文银眼看积蓄要被花干净了,再不找工作可能就要流浪街头了。
王文银只得放下了大学生的矜持,放弃了经商的念头,先找了一家工厂打工。
不得不说,王文银对自己自视甚高还真并非是傲慢自负,即使是仓库保管员这种没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他都能化腐朽为神奇。
王文银以自己在学习中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用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式,规划出了一套效率更高,流程更快的管理方式。
只能说上世纪的知识分子确实是真才实学,王文银初来乍到就把货物随意堆积,编码散乱不齐的仓库整顿得井井有条。
而且把数量庞大,种类繁杂的货品按照生产时间,功用类型等方式做了详尽的归纳,这让工厂的大老板对他刮目相看,从此记住了这个有想法的年轻人。
多年以后,王文银回忆起自己辞职下海后的第一份工作,仍然记忆犹新。
他觉得之前自己对于商业公司的运行一点都不了解,当仓库管理员能接触到公司的所有货品,也能和各种职位的人打交道,确实让他学到了不少东西。
而且也正是因为这个工作,他收到了老板的赏识。
从那以后,王文银的职位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短短几年就连续升职7次。
积累够工作经验后,他果断跳槽到了外企当销售,他帮外企赚到了大钱——足足20多亿!
最后王文银成为了外企的副总经理,外企给了他慷慨的报酬,他也因此在上世纪末就成为了当时少有的千万富翁。
如果王文银就此满足,那么他的职业生涯也已经足够圆满了,妥妥的人生赢家。
农村出身,考上大学,入职国企,辞职下海,大富大贵,这梦幻一样顺风顺水的人生经历简直美好得有些不真实。
但即使坐拥千万家产,王文银依然没有满足,他依然不甘心只是给一家公司当经理,他还有更宏大的理想没有完成。
因此,他再次选择赌一把,放弃高工资,辞职自主创业,他要创造自己的商业帝国,不再为别人打工,而是当自己的主人!
商海沉浮
也许是过去30多年的好日子过得太平稳,让王文银产生了好运永远相随的错觉。
王文银第一次辞职下海经商赌赢了,第二次跳槽外企当销售也赌赢了,但久赌必输,谁能保证一定永远好运气呢?
商场如战场,走错一步就会跌落深渊,这次豪赌辞职自主创业,王文银输了,输得一败涂地。
当时中国正在经历巨大变革,经济政策的转变激励了一大批人下海经商,其中不乏投机倒把的奸商。
王文银很不幸的在刚刚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时,就遇见了一个把他害惨的奸商。
当时,他的小公司经营方式是先发货,再收款。可想而知这种交易风险极大,完全是靠客户的道德信誉来维持的。
而王文银因为之前的人生经历过于顺利,他把人想得太好了,对商业上那套阴险狡诈,唯利是图的行为没什么防备。
他的公司接了一个大单子,几百万的货物,交货之后,客户验货走人,说下个月货款汇到公司账户上,然后就音讯全无。
等了很久也没收到钱的王文银,反应过来自己受骗了之后立刻报警,但那个年代没监控没网络,客户用的身份证银行卡等证件全是造假的黑户,大海捞针上哪查去?
这一笔生意王文银的公司亏损了数百万,也差点让他破产。
之前多年积累的财富全部打了水漂,遭此重大打击,王文银险些心灰意冷,但心有不甘的他,还是坚持着自己赚大钱的理想,苦苦坚持了下来。
也许是他的刚毅打动了上天,也许是他的诚信打动了友商,在公司最艰难的时刻,为他供货的友商都愿意让他分期付款,慢慢偿还买货的债务。
这给了他喘息的机会,经过了几个季度的埋头苦干,王文银的公司起死回生,赚够了钱把债务还清,公司重新回到了红红火火的正轨。
回想起那段艰难的岁月,王文银至今都觉得痛心疾首:“那个潮汕客户居然没付钱就吞了我的货,我急得差点跳楼!”
然而,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次打击让王文银增长了见识,认清了商业上的阴谋诡计和叵测的复杂人性。
吃一堑长一智,随后的多年王文银都小心谨慎的经营着自己的公司,鲜有冒险豪赌的时候,对于有风险的交易,宁可放弃拿不到手的利润也绝不拿公司的命运冒险。
就这样,王文银的生意越做越大,距离他实现自己赚大钱的理想也越来越近,他也由此遇上了自己这辈子最大的机会——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
创办正威
面对危机,有人看到的是灾难,有人看见的是机遇。对于王文银来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场盛大的宴席。
危机之中尽是宝藏,风险越高,回报就越大。
王文银成功的经历缘自两次豪赌,但第三次豪赌让他差点满盘皆输。
为此王文银后面很多年都不做有风险的交易,公司的运营策略也偏向平稳保守。
而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属于是千载难逢的重大事件,无数行业发生了剧变,多少财富重新被分配,王文银也“眼红”了。
他也想加入进去分一杯羹,他决定再赌最后一次,而这次,他果断入局,大胆决定,赌赢了这辈子最重要的一局。
王文银成立了新的公司,名为正威。
正威公司不做能赚钱的生意,偏偏找那些破产清算的工厂接盘,也就是说,正威盯上的是呀亚洲金融危机中被卷死的“烂摊子”。
正当国内外多少工厂老板的生产线停工,货品烂在手里,就差跳楼自杀时,正威主动找上门来收购了这些工厂的机器设备,帮老板们解决了这块烫手山芋,减少了亏损。
当时王文银的亲朋好友和商业伙伴,都觉得他简直是疯了,花大钱买废品。
但随后的事态发展,让他们对王文银的深谋远虑心服口服。
新世纪初期,金融危机结束后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外资投入大幅增长,手里握着大量生产线的王文银,因此接订单接到手软。
他的正威集团也成为了当时国内生产力最高的公司之一,他自己也因此赚到了理想中的大钱,身价十个亿,成为了之名的商业巨头。
之后的08年金融危机中,王文银再次使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低价收购破产清算的产业,自己盘活后再高价出售赚取最大利润。
这次王文银看上的是受市场冲击影响、价格跌到白菜价的铜矿业。
中国是个贫铜国,因此王文银判断铜矿业未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价值也水涨船高。
这次豪赌,他依然选择全部梭哈,以万元每吨的价格在世界各地买下了不少铜矿,数量高达20多座!
这次大手笔收购铜矿也为他带来了“世界铜王”的美誉。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有目共睹,王文银的这次豪赌也赌赢了,不到10年,铜的价格就涨到了天上,坐拥20多座铜矿的正威集团因此价值10万亿。
也许,当年王文银自己都没想过赚大钱能赚到这个数字吧,但他的梦想毕竟是实现了。
回顾他年轻时辞职下海的经历,他能够坦然一笑,轻松的说:“我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