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14日 22.9°C-26.0°C
澳元 : 人民币=4.71
凯恩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看东风-31AG洲际导弹全射程发射(组图)

1个月前 来源: 自由亚洲电台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自由亚洲电台,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时隔44年,中国再次向太平洋全射程试射洲际弹道导弹。这是中国增强其具有真正意义上核威慑与核反击能力的开始。除此之外,过多解读都言之过早。

看东风-31AG洲际导弹全射程发射(组图) - 1

图为北京军事博物馆展示的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9月25日中国向太平洋成功发射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为东风-31AG洲际弹道导弹。

定期公海测试的开始

中国国防部上周公布,9月25日8时44分,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准确落入预定海域,有效检验武器装备性能和部队训练水平,达到预期目的。这次导弹发射是年度军事训练例行性安排,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中方提前向有关国家作了通报。

西方军事专家根据《解放军报》发布的4张发射画面判断,这发导弹是中国第二代以固体燃料发射的东风-31AG(东风-31甲改)洲际战略核导弹,由一辆超重型自行式特种车承载,可以在林地附近的临时阵地进行无依托起竖发射,机动性强,存活率高。

美国防务新闻和分析网站《战区》(The War Zone)副主编特雷维西克(Joseph Trevithick)指出,这是从1980年之后,中国首次向太平洋发射1枚洲际弹道导弹,表面上是为训练目的,同时对外发出直接的信号,特别是对美国及其盟友。迹象显示,随着中国继续大幅扩充核武库和洲际弹道导弹的规模,这次发射可能是更多定期公海测试的开始。

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东风5号”洲际弹道导弹(当时对外称“运载火箭”)从甘肃酒泉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进行全程飞行试验达9千多公里。此后,因地理纵深的限制,或基于保密,或配套能力不足,或避免国际压力,以及考虑成本与风险控制等原因,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试验都采高弹道方式向西部内陆靶场发射,射程距离缩短而不是全程发射试验,效果大打折扣。时隔44年,这次发射东风-31AG采全射程发射试验,其意义之重大也在于此。

高弹道不能取代全程发射试验

采高弹道试验和全射程试验的区别在于,高弹道试验主要验证导弹的射程和基本飞行性能,而全射程试验可以模拟从发射到命中目标的全过程,包括导弹战斗部(又称弹头)的实际使用效果,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导弹在实际战斗中的表现,包括战斗部的威力、精度以及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这种试验方法能够更准确地验证导弹的各项性能,尤其是导弹在末段(再入段)的飞行性能和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中国航天科学家钱学森曾强调,高弹道不能取代全程发射试验,可见两者差距甚大。从某种程度上说,某个型号的战略导弹若没有完成全射程发射试验,基本上它就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战备值班。

从航行通告(NOTAM)数据显示,这发导弹从海南岛发射,至落点距离约11,700公里。法新社报导称,导弹落在法国海外属地波利尼西亚的马克萨斯群岛(Marquesas Islands)附近。落点位于太平洋中南部,在夏威夷南方约3千7百多公里处,往东面向7千多公里的南美洲。导弹的威慑对象是美国,但指向性并不明显,而且携载训练模拟弹头。如此安排说明中国发射洲际弹道导弹极为谨慎,没有引起美方抗议。

事发后,美国国防部副新闻发言人辛格(Sabrina Singh)面对媒体询问时指出,”这是一件好事。”美方收到提前通报,这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进一步降低任何误解和误判的风险,美方欢迎这样做。她还说,美方将继续敦促在弹道导弹和太空发射方面有更规范的通报安排,这是美国向中国提出的建议,它代表了一种常识性的信心建立措施(CBM)。因此,美方希望看到这类的通报能继续下去。

由此看出,面对重大的战略威慑行动,美国更关注透明度和规范化,避免误判,管控风险。反观中国火箭军的建设与发展,是增强可信可靠的核威慑与核反击能力,以及战略制衡能力,很难主动挑战美国。可以说,这次罕见而重大的战略导弹试射,是中国增强其具有真正意义上核威慑与核反击能力的开始。

采取演训发射威慑方式

问题是,中国为何选择现在这个时机向太平洋实施洲际弹道导弹全射程试验呢?这段期间中美两国并未发生危机和冲突。试射洲际弹道导弹不仅是军事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如果说有什么事件让北京感到危机紧迫,而必须以此手段警告或震慑对手,那就是台湾议题,联合国大会1971年通过的2758号决议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美方批评北京歪曲联大决议并以此为工具,破坏台湾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参与,包括阻挡台湾参与联合国系统。

这个议题从两岸开始,如今成为中美两国对两岸关系定位的重大政治分歧,澳洲及荷兰也加入美国行列,进而演变为联合国大会的焦点。如果北京破防,”一中原则”将全面坍塌。在政治和外交手段难以达成目的,而又不能采取战争手段时,中国向太平洋全射程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就成了面对强敌的唯一选择。

在核导弹部队实施战略威慑的方法上,北京有5项选择。一、运用多种舆论宣传手段,向对方提出有条件使用核武器的威胁警告。二、提高洲际弹道导弹的准备等级,包括导弹技术准备和导弹发射准备。三、实力展示,透过阅兵或新型导弹展示,或邀请有关人员参观核武库或发射场。四、兵力造势,通过导弹部队在机动中摆兵布阵,或以模拟发射等方式,震慑对手。五、演习发射,是以实际试射导弹达到战略威慑的目的。

以上前4项,都不需要发射导弹,操作相对简单。第5项是导弹实体试射,操作难度最大,风险最高,但效果较好。为此,解放军采取单一军种(火箭军),以单发和单一型号导弹进行发射,而非动用多军种,使用多发和多种型号导弹,属于低强度的战略威慑,尽量把难度、风险和外界的抗议降到最低程度。

北京这次决定采演习发射(或称训练试验发射)的方式,目的就是要验证洲际弹道导弹在全射程试验中的实际使用效果,从实质上增强可信可靠的核威慑与核反击能力。同时,向国内提出保证,并向世界宣示习近平整肃火箭军的贪污腐化已经取得成效,不影响火箭军战略核导弹部队的正常战备值班。

看东风-31AG洲际导弹全射程发射(组图) - 2

东风-31AG洲际战略核导弹2019年在国庆阅兵亮相。(央视画面)

全射程发射的关键目标

从技术上说,中国向太平洋以全射程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加上之后的试射,可能想要达到以下几项关键目标:

一、验证导弹的全程作战性能:包括从助推段、中段飞行到末段(再入段)的各个阶段。通过这种试验可以评估导弹在接近最大射程时的性能表现(也就是边界射击,武器要达到最大有效射程,才能真正验证武器性能),进而确保导弹能够在极远距离下精确打击目标。在助推段期间,验证火箭发动机的推力输出、燃料消耗和飞行的稳定性。在中段飞行期间,观察导弹在高空中的飞行轨迹控制和制导系统的精准度。在末段期间,重点评估再入大气层时弹头的热防护系统、姿态稳定性以及末段制导的精确性,确保导弹能够穿透敌方防御并准确命中目标。

二、测试导弹系统的可靠性:借由全射程试验能够测试导弹的各个子系统(如制导系统、导航系统、弹头分离机制等),在接近极限作战条件下的可靠性。这有助于确认导弹在实际战斗中能否稳定、准确地发挥作用。随着测试的推进,导弹的性能会被逐步优化,并开始加入更多复杂的系统,例如分导式多弹头(MIRV)和末段变轨能力。这些测试在全射程试验中进行,目的是确保多个系统的协同运作。

三、模拟真实作战条件:通过全射程发射,导弹可以在真实的作战轨迹下进行测试,尤其是观察导弹在末段的攻击过程,并验证其穿透能力。向太平洋发射导弹和在西北大漠的环境不同,透过海上测试环境对评估导弹末段制导、精确打击以及终端效应(如弹头命中精度)尤为重要。

四、展示技术进步并取得威慑效果:通过全射程发射能展示中国在洲际打击能力上的技术成熟度,表明中国具备在全球范围内发动远程打击的能力。尤其在国际紧张局势下,以此向外界传递明确信号,中国有实力和决心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种发射试验不仅是对导弹系统技术水平的确认,也是对敌方防御体系的一种威慑和挑战,目的是确保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具备可信的核反击能力。

当然,要达到以上几项关键目标,不可能一蹴可几。全射程测试的效果是通过累积的方式逐步实现。从最初的基础性能验证,到多系统集成和突防能力优化,每个阶段的测试都有其明确的技术目标。通过这种渐进过程,导弹的性能才会逐步提升,最终实现全面作战能力。总测试次数可能达到20至40次,甚至更多。这是根据美俄两国的经验,以及复杂系统研发的普遍规律。没有捷径可走,也无所谓弯道超车。

本文转载自自由亚洲电台,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