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了!贺锦丽丑闻曝光,关键时刻受重击,特朗普民调反超(组图)
随着美国大选投票日期的越来越近,特朗普和贺锦丽这对死对头的殊死搏斗已经进入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白刃战阶段,可以说是异常惨烈。
随着本周三最新的“福克斯”杂志大型民调出炉,贺锦丽上个月的辉煌已然烟消云散,她竟然已经少量落后于特朗普了。
几乎与此同时,又一个最新的重磅消息又出炉了。与其说是消息,还不如说是武器。
而这武器似乎将给她的竞选命运钉上一颗牢牢的棺材钉……
1
又是一个严肃的原则问题
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网络是有记忆的,就算你删除了网页也没用。
现在看来,这道理是真的。
就在两天前,美国一名保守派活动人士指控副总统卡玛拉·贺锦丽在2009年的著作中抄袭、剽窃了其他人的很多段落。
这个人便是保守派智库,曼哈顿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克里斯托弗·鲁福。
本周,一名奥地利剽窃猎人(所谓剽窃猎人,其工作就是那些专门负责搜寻那些抄袭、剽窃别人论文、著作的不劳而获者)指控贺锦丽在她与琼·奥西姆·汉密尔顿合著的《聪明地打击犯罪》一书中“逐字逐句地抄袭了(其他作者的)原文”。
这本书出版于 2009 年,也就是贺锦丽当选加利福尼亚州总检察长的前一年,这本书重点关注政策制定,借鉴了她在阿拉米达县和旧金山起诉从儿童性侵犯到凶杀等各种罪行的经验。
鲁福在他的帖子中提到,贺锦丽这本大约 200 页的书中的六个具体段落是抄袭、剽窃别人的。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审查了鲁福重点提到的几个段落,发现贺锦丽和奥西姆·汉密尔顿未能正确引用原文来源。也就是说,连引号都没有加,把别人著作里的完整段落和字句直接拿来用了。
那么,这种行为事实上确实是典型意义的剽窃。
剽窃包括使用他人的作品,但没有对他们的想法和文字给予适当的认可。专家去年年底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即使注明了信息来源,如果没有在正确的地方解释或引用,仍然被视为剽窃。
当年的贺锦丽
鲁福又把另外一个部分拿出来做了重点强调,他声称贺锦丽和 O'C. 汉密尔顿“逐字逐句地抄袭了” NBC 新闻报道中关于 2008 年一项关于城市学校低毕业率的研究的原文。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证实,贺锦丽这本书和 NBC 新闻报道中的语言非常相似。
有些网友看到这里可能会说,不就是几段文章,几个句子吗,抄写到自己的文章里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啥引号不引号的,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没错儿,在世界上一些地方,或者一些人的认知里,这确实“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基本在欧美国家,这就还真是个事了,而且还是个大事!
因为这样的事情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根本道德与价值观,和他/她的个人信用,社会信用,总体信誉也是有直接联系,一点也不能含糊。
因此,“抄袭,剽窃”这样的指控属于严重而严肃的指控,即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记者、业余作家都要以最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马虎不得。
那么,面对这么严肃的“爆料”,贺锦丽团队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一笑置之!
贺锦丽竞选团队表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贺锦丽“在整本书的脚注和尾部标注中明确标明了引用的来源和统计数据”。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抄袭、剽窃的问题。
贺锦丽的竞选团队发言人詹姆斯·辛格说:
“右翼特工们越来越绝望,因为他们看到副总统贺锦丽正在建立两党支持的联盟以赢得这次选举,而特朗普则退回到保守的自闭回音室,拒绝面对有关他谎言的问题。这本书已经出版 15 年了,副总统在脚注和尾部标注中明确引用了来源和统计数据。”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2
媒体们死盯着这事不放了
这种重要的新闻一经放出,那必然是各种媒体追捧的焦点。
美国《新闻周刊》也做了深入的调查。
《新闻周刊》的文章中有“剽窃猎人”特别指出的这么两个细节:
“(贺锦丽的)书中特别提到了纽约市中城社区法院,其语言和结构与维基百科文章非常相似,表明缺乏适当的引用和释义。一些文本直接从来源复制而没有得到充分承认。”
纽约市中城社区法院
“在从维基百科文章中复制内容后,贺锦丽继续从维基百科文章中第一个引用的 PDF 链接中复制内容(也就是丧心病狂,敲骨饮髓般的复制)。尽管她在书的最后承认她从该报告中引用了社区法庭的例子(但没有提供原文链接),但复制的部分却像是她自己的话一样呈现。”
“剽窃猎人”还提到了书中贺锦丽分享的一段关于她童年的轶事,与马丁·路德·金牧师 1965 年讲述的故事非常相似。
贺锦丽讲述了她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民权游行中与父母失散的那一刻。当她描述父母找到她的那一刻时,这个故事开始与这位著名民权领袖的叙述非常相似。
贺锦丽提到,“我妈妈讲了我如何大惊小怪的故事,她说,‘宝贝,你想要什么?你需要什么?’我只是看着她说,‘Fweedom(自由,强调小孩念不准音)’”。
而在 1965 年《花花公子》杂志的一次采访中,马丁.路德金说,他目睹了一名黑人小女孩和一名白人警察之间的类似互动。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伯明翰的那一刻,一名白人警察拦住了一名七八岁的黑人小女孩,当时她正和母亲一起参加示威游行,”马丁.路德金告诉该杂志。
“‘你想要什么?’警察粗鲁地问她,小女孩直视他的眼睛回答说,‘Freedom(自由)’——她甚至不会发音,但她知道。太美了!很多次,当我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时,那个小家伙的记忆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振奋。”
据《纽约邮报》 2021 年报道,贺锦丽在 2021 年《Elle》杂志的采访和她 2019 年的书《我们坚持的真理:美国之旅》中重述了同样的故事!
3
《乡下人的悲歌》比贺锦丽的著作要实在得多?
死盯着这事不放的,当然不止是美国及世界各地的媒体们。
贺锦丽及其团队的直接对手——国和党副总统候选人参议员万斯( JD Vance)也 迅速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指控。
万斯在 X 上发帖疯狂嘲讽:“哈哈,卡玛拉甚至没有写过自己的书!”
万斯,这位俄亥俄州共和党人在另一篇帖子中来了一个这几年国内的流行词“拉踩”。
万斯说,我才写了书(指的是他的回忆录《乡下人的悲歌》)。
也就是说,他认为贺锦丽的书不过是东拼西凑的剽窃品,而他自己才真正的写了一个好书。
我们再来看看选举史上类似的故事。
当年希拉里竞选到白刃战的时候,就有“好心网友”翻出她当年做律师时利用法律漏洞保护自己的委托人(一个坏人),在打赢官司后还露出狡黠笑容的照片。
可见,这样的“小事情”其实对于选民们的影响还是不小的。
马克.吐温的名作《竞选州长》中有这么一个桥段:
一个道德品质很好的男子——马克.吐温本人,去竞选州长,结果竞选过程中被竞争对手用各种手段栽赃抹黑。他在台上演讲,甚至有七个不同肤色的孩子跑上去,抱着他的腿叫爸爸。最后他退出竞选给民众写了一封自白书:“我,马克·吐温,曾经是一个正派的人,现在变成了一个鸡奸犯,伪证犯,七个不同肤色孩子的父亲。”
老马的笔下,那个年代的州长选举就已经是如此“好手段”,何况是总统竞选。
而100多年后,同样的“手段”经过多年的升级,已经炉火纯青了。
现在,美国大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倒计时阶段,虽然贺锦丽已经现出了劣势,但最终谁能坐上这个“铁王座”,还真的不好说。
就在昨天,最新的福克斯民意调查中,特朗普在潜在选民中的支持率以 50%-48% 领先贺锦丽,与 9 月份贺锦丽的 50%-48% 相比有了显著变化。
不过,贺锦丽在本周三公布的另外两项调查中也处于领先地位:在马里斯特学院对潜在选民的民意调查中,她以 5 个百分点的优势(52%-47%)领先;在《经济学人》/YouGov 对选民的民意调查中,她以 4 个百分点的优势(49%-45%)领先。
因此,选战的最后时刻并非没有悬念,反而是扑朔迷离。接下来的日子里,双方谁都不会消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