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注意!用Zelle小心!大通、富国、美国银行:$1.66亿美元的转账有问题 …(组图)
Zelle是点对点 (P2P) 的付款服务,让用户可以立即轻松地将钱转给朋友或家人。
然而,由于Zelle转账通常“一去不回”,也让骗徒有可趁之机。
根据国会对Zelle的调查发现,在2023年,提供该服务的三家最大银行美国银行、大通银行与富国银行的客户,曾对金额1.66亿元的相关诈骗提出申诉;其中只有38%的金额获得补偿。从2021至2023年间,这三家银行拒绝了约5.6亿元的诈骗争议。
7种常见的Zelle诈骗
账户接管:
这类诈骗发生在网络犯罪分子成功接管受害人的Zelle账户或银行账户;一旦登入成功,他们会更改密码,将钱转给自己。
为了接管账户,骗徒通常会冒充金融机构称,账户出现问题,再透过邮件、简讯或电话取得登入验证信息。
就业诈骗:
骗徒会在社群媒体、甚至招聘网站上发布虚假的征人广告,刊登的职位与薪酬通常“好到不象是真的”,且“面试”过程完全透过电子邮件或简讯。
在得到“工作”后,受害者会被要求汇款支付训练材料、用品、背景调查及其他费用,当然这些钱都进了骗子口袋。
慈善诈骗:
通常发生在自然灾害或人道主义危机爆发后,骗徒可能冒充合法的慈善组织或寻求救助的个人。这类骗局很容易得手,因为利用了真实情况的迫切性,以及受害者的同情心。
网络买卖诈骗:
如果在Craigslist或脸书Marketplace出售物品或服务,有些买家可能会提出透过Zelle付款。有时骗徒会寄来一份假的确认书,显示他们多付了货款,或是伪造的银行支票,要求退还差额;或是提供伪造的付款确认,并要求寄出物品。
反之,卖家会要求透过Zelle付款,但当买家完成交易后,他们便从此失联。
租赁诈骗:
在这种情况下,房源是假的,租约条件也好得不像真的,有时甚至是合法房源的复制品。
骗徒会采取高姿态,拒绝与受害者见面或检查屋况,也会施压要求尽快汇出保证金、甚至第一个月房租,好击败其他潜在租客;不过,一旦寄了钱,房源与骗徒就会消失无踪。
冒名诈骗:
骗徒会冒充家人或认识的人,根据冒充对象,过程会有所不同;例如恋爱骗局,会先慢慢建立关系,然后才要求帮忙解决紧急需求。
如果是冒充亲人,他们会透过简讯、电子邮件或社群媒体联系,请求帮忙解决紧急且严重的财务状况,并要求受害人对此事保密,以防止得知真相。
退款诈骗:
骗徒会冒充Zelle或金融机构,声称你被骗了,甚至可能发送假的所谓诈骗确认书。
为获得诈骗退款,他们会要求受害人提供一些信息,让他们能够登入银行账户,或向骗徒进行Zelle转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