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票房破100亿,王长田赚了200亿?(组图)
2016年,光线传媒掌门人王长田曾放下豪言:2019年,中国动画电影即将迎来大爆发。
彼时在电影圈,动画这一分支还相对小众,观众认知中,“动画”更像是青少年群体的特供内容。
王长田口中的“大爆发”,自然也并未引起关注。
直到2019年暑假,由光线投资、王长田担任出品人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斩下近50亿票房,超过《流浪地球》与《复仇者联盟4》,成为当年票房冠军。
6年后的春节档,《哪吒》第二部被抬上桌来,不仅刷新了中国影史纪录,还在短短7日内,让光线传媒的市值暴涨569亿。
13年前,由光线传媒投资制作的《泰囧》,成为中国第一部破10亿票房的电影,如今《哪吒2》又创造了中国影视第一部破100亿的作品。
王长田口中的“爆发”如约而至,这场巨大成功的背后,是一场漫长的颠覆与战斗。
以及水落石出后,有人占据高地,有人沉入水底。
这是一个三赢的结果。
截至2月13日,春节档最大赢家《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过100亿,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的同时,还进入全球动画电影榜前三名。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这也是一次绝地求生。
毕竟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不仅跌回10年前水平,观影人数也减少近2亿。
而如今,一部《哪吒》,让中国票房在2025年春节档就砍下100亿,观影人数也突破2亿——
不仅填上了去年的坑,还创造了新纪录。
《哪吒2》海报
对主投主控的出品方光线传媒而言,这也成为他们创建以来,最为成功的一次投资。
春节过后第一个工作日,光线传媒股价便强势涨停,截止发稿日,光线传媒总市值突破828亿。
《哪吒2》的大获成功带来周边效应,舆论场里,讨论与玩梗批量出现,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也被卷入其中。
其中最出圈的,是他那些“不切实际的妄想”。
过去两年,王长田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哪吒2》不仅有可能超过第一部票房,还可能开启中国电影70亿票房的时代。
这些言论并未收获太多认同,毕竟70亿票房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成绩,更何况,王长田说这话时,中国电影票房正处于不断下滑之中。
甚至有人劝他“睡一觉吧,梦里什么都有”。
网友对王长田“70亿票房”的评价
在2025年春节档开跑前,各大票务平台对《哪吒2》总票房的预测,在40到45亿之间。
然而,仅仅上映6天,《哪吒2》便凭借超高口碑,票房破40亿。
人们不再评价王长田“异想天开”,而是将“王长田还是保守了”推上微博热搜。王长田的身价,也随之暴涨至200亿——其中有138亿,来自春节后的六个交易日。
王长田
某种程度上,《哪吒2》的大获全胜,被赋予了更多热血与“打破魔咒”的含义。
毕竟电影市场上,前作口碑良好,后作想要超越,是一件难事。
稍有不慎,便会狗尾续貂。
不用追溯太远,单单2025年春节档,就有佐证。
和第一部的不俗口碑相比,《封神2》并未平稳落地,而是收获了诸多有关电影特效、剧情节奏的质疑。
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蛟龙行动》也只拿下3亿票房,位居同档期电影末位。
《封神2》
电影市场,口碑早已成为定胜负的关键,曾经票房的影响因子——大制作、演员咖位、资本护航……其干扰权重,正逐步下滑。
而随着《哪吒2》越来越火,影片背后的制作团队与资方,也被不断深挖:
从“半道转行,弃医从影”的导演饺子,到改了66次的电影剧本,再到电影背后分别负责特效、场景设计、角色设计的138家中国动画公司。
层层叠叠的细节,讲述着《哪吒》制造者们的故事,而对电影出品人王长田而言,这是一盘更大的棋。
《哪吒》导演饺子
业内人眼中,光线传媒掌门人王长田低调,不爱冒头。
他没什么花边新闻,不喜欢社交,也很少参加酒局,每次接受完大量采访后,他都要“练练字”,以恢复内心平静。
他总是记不住人名,却并不困扰,因为觉得在这个时代,关系并不重要:“关系根本不是生意,生意就是生意,如果帮不到别人,光有关系是没用的。”
对于光线旗下的艺人,王长田也执行相同标准,不允许他们出现在夜总会,也从不带他们参加饭局,接受采访时,他说:
“光线的艺人非常干净,没有任何的潜规则。”
在刚过去的春节档,《哪吒2》票房节节攀升,王长田却没多做庆祝,只每隔两天发一条状态,报告一下当天票房,以及不断刷新的“预计票房”。
王长田云淡风轻,网友却步步紧逼。
评论里,看过《哪吒》的观众们开始催着王长田“少睡觉,多撕排片”,以期待更多人能买到票,看到片,贡献票房。
网友在王长田的微博下催他撕排片
实际上,王长田与光线无需亲自下场。
随着口碑与热度的攀升,《哪吒2》的排片从最初的不到30%,上升到最高时的75%,并在春节假期里,贡献了超过80%的票房。
过去两年,王长田对《哪吒2》的“自信宣言”,被重新扒出,灌以新的含金量,其准确的投资眼光,也成为讨论热点。
王长田在电影上映前谈《哪吒2》
除了担任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还是猫眼娱乐董事长,今年春节档,猫眼娱乐参投了票房排名第二的《唐探1990》,与稳定发挥的《熊出没》。
这也让王长田的胜利,更为全面。
实际上,回顾过去几年春节档,这不是他与光线的第一次得手:
2019年,光线投资、宁浩导演的《疯狂的外星人》以22.13亿的票房,成为当年春节档的票房冠军。
2020年的《人潮汹涌》、2021年的《狙击手》与2023年的《深海》,虽然并未大爆,却都均凭借高口碑,扩大其长尾效应。
2024年,光线主投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第二十条》,以24亿票房成绩打破春节档票房纪录。
《第二十条》海报
而在《哪吒2》走红前几个月,光线传媒旗下艺人丁禹兮主演的电视剧《永夜星河》,也成为年末爆剧,拿下多个奖项。
在此之前,这部剧同样不被看好。
翻盘与逆袭的故事不断上演,“王长田超绝事业运”的梗也随之出现,网友甚至给他编了一段“个人介绍”:
“如果你知道我练练字,睡睡觉,一年照样好几爆,你也会觉得我命好。”
网友给王长田做的梗图
但实际上,王长田的命究竟好不好,或许无法仅仅只通过几次“爆”得出结论。
决定做电影,是王长田的第二次创业。
1998年,王长田辞职,和几个媒体朋友一起凑了10万块钱,创建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
在此之前,他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先是在《中华工商时报》工作5年,又进入北京电视台,一手创办新闻栏目《北京特快》。
如今看,王长田的从业过程,恰好与国内媒体的发展弧线吻合,和他同年毕业于复旦新闻系的84级同学们,后来构成了媒体圈的半壁江山——
《解放日报》的总编辑裘新,新浪网的首席执行官曹国伟,《南方都市报》的总编辑曹轲等。
也正是身处那个时代,33岁那年,王长田决定创业,却走得坎坷。
几次竞标失败后,1999年3月,最初创立光线的五人组纷纷离队,只剩王长田一人。
拉着剩余的几个员工,王长田做出一档名为《中国娱乐报道》的节目,没有资金也没有人脉,王长田从新人下手,节目专访的第一个人,是尚未从中戏毕业的章子怡。
节目中,她坐在校园的操场上,分享对于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看法。
彼时在电视界,娱乐节目属于全新形式,而创造新内容只有两种结局:活下来,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倒下去,成为内容创新长河中的一个失败品。
《中国娱乐报道》是前者。
这年年底,其收视率便高达全国8%,覆盖50多个省市级电视台,几个月后这一数字扩到130家。
1999年,光线的收入为300万,一年后翻了10倍,增加到3000万。
之后几年,光线又接连制作了《音乐风云榜》《超级星主播》等多档娱乐综艺,王长田也成为了“中国娱乐行业教父”。
2011年8月,光线正式在创业板上市,成为A股第三家上市影视公司。也是在这一阶段,光线入局投资电影。
2012年年底,由光线投资制作的电影《泰囧》上映,第一天票房就达3800万,并最终大卖近13亿,成为国内第一部票房超过10亿的华语电影。
光线传媒的市值更是在短短一个月内增长几十亿。
《泰囧》中的徐峥、王宝强、黄渤
之后几年,光线先后投资了《分手大师》《同桌的你》《中国合伙人》《失恋33天》等多部作品,都取得不俗票房。
不止光线,那几年,国内五大民影电影公司(博纳、华谊、万达、乐视)都在飞速成长。
2015年全年票房排名前十的国产电影里,有八部出自这“五大”:
光线的《港囧》、万达的《煎饼侠》、华谊的《老炮儿》、博纳的《澳门风云2》以及乐视出品的《小时代4:灵魂尽头》。
《小时代4:灵魂尽头》
华谊与光线全年票房超26亿,万达则以63亿票房登顶,行业老大华谊的市值,甚至一度高达800亿。
也是在这一年,阿里以24亿的天价入股光线,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王长田还曾分享过自己与马云的两次见面:“他跟我说,一般30亿元以下的投资项目,不需要我见投资对象,董事会就决定了,我见你就一个兴趣点,3000亿的电影市场怎么做?”
彼时整个电影行业,都处在一片欣欣向荣中,每个电影公司都坚信,这股东风将会把他们推向更高的地方。
但实际上,那时做下的许多决定,改变了之后故事的走向。
有些种子被埋下,有些雷也是。
2015年,王长田宣布光线将停止所有电视节目制作,全面转向电影。
外界将他的这一决定称为“壮士断腕”,回忆起来,王长田称没有那么悲壮,一切不过是“时代的选择”。
也是在这一年年末,光线开始把目光投向动画电影,投资多家动画公司,其中就包括电影《大鱼海棠》的制作公司,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制作团队。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到2016年,中国最顶尖的动画公司,光线至少投资了其中的50%。王长田将迪士尼作为对标,计划建立起中国神话宇宙。
为了构建起这个宇宙,光线内部组建起一支几十人的研发队伍,重新梳理中国有史以来的神话、人物、故事、小说、戏曲、戏剧、民间传说等等。
《哪吒》便是其中一环。
王长田谈中国动画电影
2019年,《哪吒》首部上映,仅仅一个半小时,票房突破一亿,最终以50亿的成绩,成为当年票房冠军,并给光线带来了12亿的营收。
虽然开了个好头,但王长田神话宇宙搭建的过程,并不顺利。
《哪吒》之后,光线又推出了《姜子牙》与《小倩》,票房都不尽人意,后者只拿下了1024万的票房,在同档电影中大败而归。
《姜子牙》海报
电影行业格局,也瞬息万变。
走过欣欣向荣的2015年,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迎来急刹车,大量影片不及预期,资本热钱也开始放缓流入速度。
曾经的五大电影制作公司,书写起不同的故事。
2017年,万达身陷对赌危机,王健林不得不多次售出手中资产,包括其曾经的心头肉万达电影。经过几次抛售后,2024年4月,万达正式易主,被上海儒意收购。
曾经的老大哥华谊,则是在亏损中苦苦挣扎,从2018年起,短短六年间亏掉近80亿。
电影投资上,无论是2023年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3》,还是2024陆川导演的《749局》,华谊也都惨淡收场。
电影《非诚勿扰3》中的舒淇
乐视影业在乐视网的动荡中起起伏伏,2019年,乐视影业被列为失信执行人,一年后,乐视网宣布退市,乐视影业更名为“乐视文娱”。
曾经的辉煌,一去不返。
相比之下,博纳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论。
以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为起点,拍摄主旋律商业片,成为博纳的票房保障。
之后几年,博纳先后推出过《红海行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国机长》等作品,都取得不俗票房。
电影《红海行动》海报
但在动态的市场上,方法论总会失效,比如今年春节,博纳推出的《蛟龙行动》,就没能再次抓住观众。
“五大”各有困境之时,一大批新型民营影视企业,飞速崛起。
比如出品过《疯狂的石头》的坏猴子,出品过《你好,李焕英》的北京文化,凭借《夏洛特烦恼》一战成名的开心麻花。
这几家公司在过去几年频频带来爆款,分走中国票房的大块蛋糕,也构建起全新票房格局。
潮涨潮落,水落石出。
2月9日,《哪吒2》凭借1.6亿观影人次,再次打破中国影视纪录,王长田发布战报,他说:“这个数字其实更有意义,感谢观众!”
如今,这一数据已被刷新至2亿。
王长田感谢观众
电影票房战场上,“永远的胜者”与“永远的输家”都不存在,就连“好内容”三个字,都没有具体定义与标准。
唯一方法论,只有抓住观众。
对于王长田与光线传媒而言,两部《哪吒》的胜利,只能算打稳地基,他们梦想里中国神话宇宙的搭建,还需要更多《哪吒》出现。
而动画作品的内容制作周期,往往比真人电影需要更长时间,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毕竟每隔几个月,受众喜好就会全面更迭。
《哪吒》系列已预定第三部
另一方面,虽然在当下电影市场,谁能够占据口碑的高地,谁就能够先下一城。
但口碑的抓取充满玄学,这也意味着,电影公司需要创造更多的盈利模式。
比如去年年底,华谊就创造了短剧厂牌“华谊兄弟火剧”,孵化电视、网剧与短剧。
博纳影视则在去年7月,乘着AI视频技术的东风,推出国内首部AIGC生成连续性叙事科幻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跻身抖音短剧最热榜第二名。
谁能率先找到新赛道,并且跑得更远,尚难被定论。
但确定的是,一定有人能够活下来,且活得很好。
王长田
时间回到1999年,制播分离被推行,大批民营传媒公司崛起,其中,光线传媒、欢乐传媒、派格太合和唐龙4家公司因为实力最强,被称为“民营四公子”。
后来,在短短10年内,其余三家都渐渐衰落,只有光线成功转型,走入新天地。
如今,20多年过去,曾经光辉无限的“五大民营电影公司”都各有困阻,身处其中,光线该如何规划下一步,或许也需要慎重思考。
但对此,王长田却并不焦虑,他看来,外界环境从不是决定因素:
“制作业从没有春天,也没有冬天,任何一个行业都同时存在春天与冬天,你能做得好就是春天,做不好,就是冬天。”
冬天和春天同时存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