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第一批受害者,就快出现了(组图)
哪吒汽车,被自家客服“捅了一刀”。
前不久,一位车主在和哪吒客服沟通完毕后,对面却忘记挂断电话。
可笑的是,前一秒钟彬彬有礼的客服,后一秒就突然本性暴露,接连吐槽车主“问问问,问你奶”,当然,这一切全被车主记录了下来。
这起事故,给本就经营状况飘摇不定的哪吒汽车来了个火上浇油,哪吒汽车只能把这位客服开除以平息舆论。
不专业的客服,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随时可能给企业埋一颗大雷。
人力成本又高,搞不好也容易翻车,于是客服行业早就瞄上了“高效又专业”的AI。
客服是第一个被AI颠覆的行业。
就在这几年,不少消费者在打客服电话时都会打到AI客服那里去,不管怎么“转人工”都无济于事。
越来越多的线上客服,都在被AI代替,在较为依赖客服的电商、物流、电信等行业,AI客服覆盖率已超过70%。
其市场规模也从2016年的4.9亿元,在2023年飙升至86.9亿元,预计到2027年,甚至会高达181.3亿元。
尽管AI客服已经非常常见,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打客服电话发现对面是AI,大概率是一次糟糕的体验。
大部分AI客服很难沟通,还经常“答非所问”,用塑料的语音,和程式化的回答让消费者越聊越气。
按理说,现在的大模型一个比一个卷,最近的DeepSeek更是“双商在线”都能给人算命,甚至充当心理医生了。
DeepSeek都这么牛了,但为啥AI客服还有不少“人工智障”?
已读乱回,逼疯年轻人
不管是叫外卖还是打车,AI客服越来越多。
有不少人还是喜欢AI客服的,毕竟如果你回答正确,AI客服反应速度快,态度靠谱吐字清晰,比大部分人工客服好不少。
但在应用越来越广泛之后,大部分消费者对AI客服的态度从尝试变成了抵触。
AI客服,最让人崩溃的就是“已读乱回”。
有人在装修公司下单了一套顶灯,本想着再询问一下色温的问题,结果得到了一大堆“请重新描述您的问题”的回复。
也有消费者在淘宝店买了东西发现瑕疵,跟客服一顿输出后只获得“抱歉哈亲”的机械回复。
“抱歉”和“请重复描述您的问题”堪称最让人厌烦的AI回复,甚至比“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更讨厌。
被AI整崩溃的年轻人,终于知道了人工客服的好。
但让他们更为崩溃的是,随着AI客服的渗透率提高,真人客服却变成了稀缺物种。
受够了AI客服的年轻人发现,自己不光要忍受和“人工智障”来回掰扯数个回合,还得再多听一首歌、多排几分钟队,才能接入人工客服。
有好奇的网友统计了45个不同的客服电话,结果发现平均接人工客服时间为94秒,最长的一家等待了380秒。
而为了让消费者“转人工”不是那么顺利,不少APP和平台甚至把人工客服入口隐藏得非常之深,不翻个四五页根本找不到。
2024年的315期间,就有媒体实测过十余款APP的客服电话中,没有“转人工”的明确提示和通道。
最让人生气的是,有的平台就算“转人工”成功,但对面接起线的确仍是AI客服。
消费者不得不各个化身银翼杀手,通过只言片语确认对面是否是真人。
讲几个人类特有顺口溜,成了检测黑话。
比如有消费者提问“宫廷玉液酒”,如果对面回答“一百八一杯”的就是真人,如果硬要回答“请重复你的问题”,那必然是AI无疑。
不少消费者被AI客服整到崩溃,选择直接投诉。
在黑猫平台上,关于“转人工客服失败”的投诉条数就有30000多条。
也有消费者选择直接用“向12345投诉你”作为威胁,逼迫平台转人工。
有客服业内人士表示,AI客服都是按照某种底层逻辑去运行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消费者没有按照AI的规则描述问题,大概率收不到准确答复。
这就是现在AI客服最让人不忿的一点,尽管技术进步了,但没有体现在体验上。
电子客服并不新鲜,过去的电子客服,完全可以通过“按键选择问题”来搞定大部分解决方案。
而AI客服之所以出现,就是为了给消费者一个更好、更方便的问题解决方案。
但用了一圈之后才发现,如今的AI客服不仅没有代替人工,甚至在指令明确性方面不如老旧的传统系统。
AI,第一次成为行业的绊脚石。
降本增效,沦为降本增笑
就算AI再不好用,但也挡不住AI客服的大规模普及。
其实很好理解,站在商家角度,启用AI客服图的就是一个“降本增效”。
数据统计,启用AI客服,会让客服部门的成本直线下降70%,这对于任何行业来说都是一个十分有诱惑力的数字。
而且,AI客服完全可以做到7x24小时全年无休在线,这一点就能完爆真人客服数条街。
一家早在2019年就部署电子客服的银行,在当年就在信用卡业务上节省了30%的成本,并在更为简单的借记卡业务上节省了50%以上。
多年前,就有不少行业启用了更为方便的电子系统作为获客手段。
有数据显示,熟练的真人电话销售每天最多能拨打300~500个电话,而换了机器人,一天随便打5000多个。
央视更是在2019年就曝光过AI骚扰电话的泛滥,据统计,有一家公司一年纯靠机器人就拨出了4亿个销售电话。
有如此大的节省空间,大部分行业都坐不住了。
虽然AI客服看着很省钱,但不成熟的AI技术,却成了行业最大的坑。
2023年的一组数据显示,银行行业的人工客服中心接待次数比去年提高了4.6%,但与之相反的是,所有银行的客服中心从业人员,却比之前减少了一万多人。
简单来说,AI越普及,人工反而越来越忙。
其实这也很好解释,不少消费者对于效率低下的AI客服越来越抵触,很多人甚至一听到AI的声音就会下意识地寻找“转人工”的手段。
而人工越来越少,AI却远远未达到足够“智能”的水平,也难怪会让消费者的体验直线下降。
有的企业为了节省用人成本,虽然把心思全部放在拓张市场上,却没有部署足够的人工客服,只能把售后工作交给AI处理。
而在国外,甚至还出现了一批专门瞄准AI的程序漏洞薅羊毛的人。
2023年12月,有一位黑客诱导一家4S店的Chat GPT客服,让其差点以1美元的价格为其出售一台雪佛兰。
无独有偶,还有一位大聪明甚至冒充自己是山姆·奥特曼,让同一家店免费给他送了一辆车。
在经历过三番五次的戏弄之后,这家店终于愤而“开除”了Chat GPT客服。
不成熟的AI非但不能解决消费者的所有问题,还会因为“不够智能”带来不少问题。
当只顾着“降本”而没有“增效”时,增加的也只有笑料了。
平替“情绪价值”,还需要多少算力?
就算让商家和消费者同时不满,AI客服仍然是大势所趋。
其实,对于不少小的电商商家来说,使用AI客服其实多半是“被逼的”。
有网店商家吐槽,为了提升服务质量,不少平台都会把回复客户的速度作为店铺的考核指标。
而不少小本经营的店铺都无力雇佣专业客服,有的甚至是店主兼任客服,自然无法做到“秒回”来满足平台的考核需求。
于是乎,价格便宜但是使用体验糟糕的外包式“AI客服”,几乎就成了小商家们的唯一解。
此外,人工客服行业的整体衰落,也在加速行业“AI化”。
客服工作又苦又累,还得经常忍气吞声接受消费者无理取闹,几乎无法久干。
而且,客服工作对专业技能和经验的要求程度不高,有数据显示,即便是从业数年的老客服,在薪资水平上也难以和新手拉开差距。
根据2023年的数据统计,在电商行业中,客服的离职率高达30%,是所有岗位中离职率最高的。
前有平台施压,后有行业衰落,就算是再不成熟的AI客服,也得“赶鸭子上架”,帮消费者解决与日俱增的问题。
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AI问题,已经让不少消费者的体验大打折扣,这才造成了客服“越AI越难用”的情况出现。
其实,客服AI的突破口很简单,就是提升AI的“人味”。
过去的语言类AI,确实在人味方面没什么优势,只能处理一些逻辑较为简单的问题,一旦遇到复杂问题甚至方言提问,瞬间傻眼。
但现在的国产AI,已经开始在“人味”上做出了重大突破。
比如今年的明星AI DeepSeek,最早就是以“人味”出名的。
当别的AI还在给宠物头像鬼畜换脸的时候,DeepSeek已经通过可以变化和学习的语气系统,成为了网民调戏和唠嗑的对象。
比如在提示词里加上“说脏话”,就会发现这个硅基吐槽家,嘴比大多数村口大妈都臭。
有人疑惑,DeepSeek这么能喷,莫不是拿贴吧老哥的数据训练出来的。
当然,除了让AI骂街,DeepSeek也已经进化成了不少人的“人生导师”,不少人在深夜和DeepSeek秉烛夜谈,聊工作、聊感情、聊人生和理想。
相比于过去AI“程式化”的回答,很多人都惊艳地发现,DeepSeek在给人类灌心灵鸡汤的能力上,不逊色于一些修行多年的大师。
有不少平台和商家也十分懂得追赶风口,开始让DeepSeek接入自家的AI客服系统,体验一把最尖端的“人味”AI客服。
但即便强如DeekSeek,也很难直接上手复杂的客服工作。
在很多网友和DeekSeek唠嗑的过程中,也经常能发现DeepSeek会有个别“已读乱回”的情况发生。
强如DeepSeek都会偶尔宕机,当它面对更情绪化、问题更复杂的客服工作时,难说会有更好的表现。
其实,想要获得更加完美的AI客服,有且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继续在互动式AI方面堆算力,然后继续费心训练。
说白了,客服到底好不好用,并不只是人力和AI之间的博弈,而是企业在低廉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之间的博弈。
只要花的功夫到位,AI客服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
在紧盯着“降本”之前,先确保让“增效”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