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0日 25.0°C-25.0°C
澳元 : 人民币=4.54
凯恩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汉代女子是如何打扮的?

2024-05-28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汉乐府《陌上桑》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汉乐府《羽林郎》

汉乐府诗中

有许多描述女子美好姿容的句子

这令人不禁好奇

当时的女子是怎么打扮的?

那么,本期文章将带你一探究竟!

服饰

汉代女子服装式样总体上可分为上下连体深衣和上衣下裳分开两类。

西汉早期,女子服饰多为长拖地或长至足上的曲裾深衣,衣服包裹较紧,且衣襟接得很长,缠绕身体数周。

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丝绵袍 西汉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这种深衣延续了战国楚服深衣的特点,在西汉初期还存在,而在西汉中期就很少见了,且仅绕体一周,西汉中期以后几乎不见。

现代复原马王堆汉墓曲裾袍示意图

直裾袍是袍服的另一种款式,特点是衣裾垂直在身侧或侧后方,不绕体。在当时又被称为“襜褕”。西汉初已出现,至东汉时期逐渐代替了曲裾袍,成为正式场合所穿礼服。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 西汉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现代复原东汉早期直裾袍服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襦裙也是汉代女子常服中的一种,为上衣下裳制,襦是上衣,裙为下裳。一般认为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汉代流行深衣,襦裙比较少见。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的襦裙实物还原图示

耳饰

汉魏诗中经常提到“明月珰”“明珰”“明月珠”,它是古时妇女佩戴的一种耳饰,耳珰,以两头大、中间收腰为主要特征,绝大多数中心穿孔。佩戴方式以直接穿入耳垂上的耳洞为主。

戴耳珰的东汉陶女俑

考古中发现的耳珰多为琉璃、玛瑙、玉石等。其中琉璃耳珰色彩明丽,在光照下散发出幽然的微光,宛如月华倾泻,“明月珰”之名或许由此而来。

琉璃耳珰 汉代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发式

汉代女子发式主要流行梳髻。西汉早中期以背后或头后挽髻为主,至西汉中晚期开始出现头顶高髻,之后头顶挽髻开始普遍流行并盛行于东汉。

背后挽髻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西汉侍从俑

头后挽髻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T形帛画中的贵族妇人形象

头顶高髻多是单髻,样式有头顶直高髻、头顶大髻向后垂,头顶大髻并在左边或右边留出一缕分髾等。

头顶单髻,有分髾

西汉卜千秋壁画墓中的女娲像

此外还有双髻和三髻,从发髻的装饰看有包巾、插多笄、戴胜、戴花冠等。

头顶双髻,戴花钗

东汉贵族妇女石刻画像

山东金乡朱鲔墓出土

妆容

汉代贵族妇女间流行长眉、八字眉、远山眉、蛾眉等,其中长眉是在蛾眉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特点是纤巧细长。

西汉侍从俑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它在汉代流行时间非常长,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木俑脸上即是长眉,《后汉书·马廖传》中记载“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从西汉初期一直到东汉,跨越两汉,经久不衰。

眉石和眉笔 汉代

新疆和田普拉古墓出土

慵来妆,记载于汉代伶玄《赵飞燕外传》,“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

慵来妆为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创作,她极擅妆容,曾创作很多新奇的妆型。此妆薄施朱粉,浅画双眉,鬓发蓬松而卷曲,给人以慵困、倦怠之感。

双层九子漆奁 西汉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梳妆奁,用来放置梳妆用具和贴身物品

啼妆是东汉晚期流行的一种妆容,《后汉书·五行志一》载:“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所谓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堕马髻者,作一边。折腰步者,足不在体下。龋齿笑者,若齿痛,乐不欣欣。”

如今看来,汉代女子的妆容、服饰都是极具特色的,且妆容与服饰之间相得益彰,为我们呈现出了汉代女子的别样风采。

正巧,我们的“长乐未央——汉代生活文化展”也正在火热开展中,大家可以穿着汉服过来逛展哦~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